綠色發展觀認為,環境就是資源,就是財富,就是生產力。這是對工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經濟發展模式的根本否定。它追求經濟發展與環保並重,最終實現如歌中所唱:“白雲悠悠盡情地遊,什麼都沒改變!”
【案例】
2004年7月,同一時間發生的兩件本不相關的事,放在一起看,就變得很有意味。
一件事情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嶽,向媒體通報了某市鋼鐵行業汙染的有關情況。此前不久,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接到群眾舉報,反映該市鋼鐵行業汙染嚴重。該局通過對當地幾家鋼鐵企業明察暗訪發現:暗查對象都沒有環保審批手續;幾乎沒有汙染治理設施,個別企業雖然有卻沒能正常使用;生產工藝多為國家已經明令禁止的淘汰落後工藝,有的企業還在新建落後的生產設施;多數企業氣體濃度超標,汙染嚴重,資源浪費。
潘嶽指出,造成該市鋼鐵企業無序發展、嚴重汙染環境的主要原因,客觀上,主要是2000年以來鋼鐵價格持續走高,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當地鋼鐵行業迅速膨脹。主觀上,主要是當地一些領導沒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導致區域經濟畸形發展。此外,環境管理體製不順、基層政府不支持甚至幹預環保部門依法行政、環境執法和監管能力不足,以及個別環境執法部門行政不作為等,也是汙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1。
另一件事情是,在山東省煙台市的一次項目通報協調會上,一個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的鋼鐵項目,由於觸及環保警戒線而被果斷地一票否決。
引資方認為,這一項目效益十分可觀,對地方經濟帶動力極強,應當盡快審批立項。然而該市環保部門認為,鋼鐵項目耗水大、耗能高、汙染重,就憑這3條,即使投資200個億,也堅決不能上。
據介紹,在將近3年時間內,該市依靠行使環保一票否決權,已經先後將80多個不環保的投資項目擋在市域以外,拒絕了200多億元的不良投資。因此,該市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汙染負荷卻仍然保持在1992年水平。目前,該市已吸引52家跨國公司前來投資,其中世界500強達23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