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核算的核心是綠色GDP——扣除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成本、環境損失代價後的GDP。雖然目前實行該製度的條件還不成熟,但勢在必行。正如歌中所唱:“不管路有多麼遠,一定會讓它實現!”
【案例】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的數據。令人失望的是,它卻不能代表真正的經濟實力。道理很簡單,因為它並沒有扣除發展經濟給自然環境帶來的汙染、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同樣數值的GDP,所反映的經濟實力懸殊很大。
例如,如果某個時期內兩個地區的GDP增長量都是1000億元,前者因此消耗環境、資源的成本增加了995億元,後者是500億元,怎樣比較這兩個地區的經濟形勢呢?
如果按照我國及國際上目前通行的經濟核算體係,答案是:“GDP增加了1000億元,嗯,形勢不錯”;可是如果扣除環境、資源消耗後,前者的經濟實力隻有可憐巴巴的5億,而後者卻高達500億——在貌似經濟實力相同的外表下,實際經濟實力相差100倍!這時候,前者就要被描述為:“噫,經濟總量隻增加了5億元,形勢很不樂觀啊!”
2003年,我國GDP總量為11.7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美國的1\/8、日本的1\/3。可是從其構成看,我國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人口素質、生活條件、環境條件等,都要遠遠落後於歐美及亞洲先進國家。從生產成本及效益上看,單位產值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消耗,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汙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幾十倍!
為了更好地反映真實經濟情況,世界銀行1997年推出了“綠色GDP國民經濟核算體係”,用來衡量各國計算包括自然資源損失後的真實國民財富——在GDP總量中,綠色GDP所占比重越高,表明經濟增長的正麵效應越高、負麵效應越低;反之亦然。
尤其是在我國,雖然連年經濟高速增長,可是沙漠化擴展、草地退化、水資源短缺、耕地流失加劇等,都表明生態環境維持經濟增長的負荷已達極限。表麵上的經濟繁榮,很可能潛藏著無法修複的環境破壞和經濟負增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