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代表著世界上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是300多年來許多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1953年初步成型。為了克服統計上的技術缺陷,在聯合國主持下,1968年、1993年兩次進行重大修改。GDP雖然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普遍、統一、核心指標,卻不符合綠色經濟核算的要求,因此,其穩固地位已經搖搖欲墜。
國民經濟核算體係的具體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麵:
GDP唯上,不是製度勝似製度
盡管經濟學家們早就解釋過GDP的各種優缺點、盡管“以GDP為綱,綱舉目張”並不是一種法定政策、盡管GDP政績從來沒有正式列入過考核各級政府官員的指標,但是在社會輿論和決策考慮的關鍵環節上,處處存在著一種“GDP拜物教”——GDP越高越好。
GDP唯上的主要表現
①為了追求GDP增長不惜破壞環境
在一些貧困落後地區,因為自身GDP排名落後,從而為了GDP增長,不惜破壞環境,甚至破壞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而實際上,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潛藏著巨大經濟價值,這無疑是在竭澤而漁。
②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
最近10多年來,一些地方層層給下級下達GDP增長指標,迫於壓力,下級各地區、各部門不惜一切代價招商引資,以換取GDP和財政收入指標的增長,造成重大社會不公和資源破壞。
③社會公用事業看GDP臉色行事
為了完成GDP增長指標,一些政府部門把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政府支出,比重較大地用在GDP增長上,從而忽略了那些完全應該由政府負擔或主要應該由政府負擔的公共支出,忽視了農村發展。
④媒體宣傳過分注重GDP增長奇跡
每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條件千差萬別,可是在GDP情結下,媒體宣傳過分注重“經濟奇跡”,動不動就從GDP方麵給各地區來一個大評比、大排名,從而產生種種不健康激勵。
⑤助長了領導幹部的短期政績
由於GDP“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各級領導把它當作顯示自己任期內政績大小的“最有價值”的指標,進一步助長了“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的歪風。
GDP唯上導致一錯再錯
GDP反映的是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或者說是交易過程的最終貨幣表現,並沒有反映這種最終成果的過程和代價。同時,它掩蓋了許多社會矛盾。例如,如果你把一個山頭的樹砍光後賣錢,GDP毫無疑問增長了,可是這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卻被破壞、惡化了。
GDP等國民經濟核算賬戶概念受到強烈批評,是最近20多年的事。究其原因就在於:首先,它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在內,無法反映經濟中那些無法市場定價的社會成本;其次,它無法度量經濟福利,它是一種生產指數、而不是消費指數。所以,無論怎樣看待經濟增長,真正的經濟學家都不會把“最大化的GDP”看作是最優政策。
GDP唯上的錯誤主要表現在:
①GDP容易導致政府“偏心”
GDP唯上目標下的經濟增長,容易導致政府“偏心”。說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因為農業、農村、農民缺乏短期內對GDP的提升力而不受政府重視,這也是我國目前“三農問題”世所罕見的主要原因。
②GDP容易導致畸形的外向型經濟發展
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本身並沒有錯,可是,如果過分追求GDP的短期增長效果,卻會掩蓋許多嚴重問題。其主要表現是:在我國工業結構中,正規製造業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化質量令人擔憂。
③社會公益事業被弱化和變形
政府過分追求GDP增長,會有意無意地使那些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社會公益事業弱化、使那些創收能力大小不同的社會公益事業變形,顯然這不符合政府發展和人民的需要。
④大多數地方的環境政策被邊緣化
除非能夠在短期內增長GDP,否則,環境保護政策就會因為無法在短期內增加GDP,而成為“後娘的兒子”。經濟發展和綠色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就會暴露無遺。
綠色GDP,觀念技術都有難點
所謂綠色GDP,就是扣除了經濟發展所引起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的代價後的GDP。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綠色GDP雖然好,可是目前在觀念和技術上還都存在著一定難度,不但推廣起來“急不得”;甚至,連要不要實行綠色GDP也有不同意見。
觀念上的不統一
綠色GDP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它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綜合反映國民經濟活動成果和代價,包括生活環境變化。一旦實施綠色GDP,幹部考核體係就要發生重大變革,人們的觀念也要進行深刻轉變,實施起來一定會困難重重。
例如,GDP核算是有歸屬地的。在核算綠色GDP時,如果地處淮河上遊的河南省排放的汙水,影響了下遊的安徽省,這個扣除應該算河南省的還是安徽省的呢?似乎怎麼算都不是非常合情合理。
有人認為,將來即使建立了綠色GDP核算體係,也不能取消GDP指標。因為GD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判斷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製定宏觀經濟政策、檢驗宏觀經濟政策的合理性方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GDP是綠色GDP的基礎,隻有將兩者進行比較,才能更清楚地看出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損失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