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了是自己虧,賺了是自已賺,沒有人能幫得了自己。
說起葛維連,那可是在安徽省阜陽市蒙城縣響當當的人物。那裏盛產“養牛專業戶”,葛維連是其中的一個佼佼者。然而,今天的他卻成了“昨夜星辰”。在介紹了許許多多成功創業者的經曆之後,本書最後介紹一個這樣的反麵案例。
20世紀80年代末,葛維連就是一位百萬富翁,蒙城縣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然而時間過去了10來年他卻反而破產了,至今債台高築,連賴以生存的養牛場也遭到了法院查封。
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不是葛維連自身發生了什麼問題,關鍵是當地領導為了迎合參觀者對他太“關心”了。
養牛養出了“牛狀元”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葛維連就開始養牛了。隨著牛越養越多,葛維連的名氣越來越大,人稱“牛狀元”。那時候時興以點帶麵的做法,葛維連便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每天早上6點到晚上8點鍾,從國內外前來參觀他養牛的人絡繹不絕。到了90年代初,阜陽地區的蒙城、渦陽、利新3個縣的養牛業得到了蓬勃發展,被稱為中國中部地區的養牛“金三角”。作為養牛專業戶的代表,葛維連光榮地當選為蒙城縣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
雖然每天忙於參觀接待,可是葛維連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安心養牛,所以他的牛照樣是養得膘肥體壯。因為葛維連深深懂得,這是自己的“看家”本領,是自己的命。如果養牛虧了就是自己虧、賺了也是自己賺,沒有人能幫得了自己。
“越來越不聽話”的牛狀元
抱著這樣的樸素感情,葛維連把養牛當作自己的本份,並不抱有其他幻想。
1995年9月18日,全國第四次畜牧工作會議在阜陽召開。會議的一項安排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要參觀阜陽地區的養牛場,葛維連的養牛場也在其中。
事有湊巧的是,當時正是賣牛的黃金季節。為了迎接參觀,在開會之前半個月縣委領導就要求葛維連不能隨便賣牛,否則,牛少了參觀起來就不好看了。
“女大不中留”。眼看已經成熟的牛當賣而不能賣,葛維連心裏的苦處就別提了。但是,外地的農民可不理你這一套。當時來自上海浦東、江蘇張家港、江西南昌、海南三亞的人紛紛前來要求買牛,一些宰牛戶也上門來要求買牛。在買牛戶的再三要求下,葛維連不得不悄悄地賣了24頭牛。
沒想到,賣牛的第2天縣委副書記正好前來順著牛房檢查。雖然在1000多頭牛中少了24頭牛並不顯眼,但是因為賣掉的這些牛都是其中個大、體肥、最好看的“傑出牛才”,所以還是很快就被看出來了。於是,在領導的心目中便留下了葛維連“越來越不聽話”的印象。
流動產變成了不動產
縣委領導臨走時表態“咱走著瞧”,倔強的葛維連也回敬說“走著瞧”。葛維連認為:“你當你的書記,我當我的老百姓。我養牛,不是為了迎接什麼會。你有會也好,無會也好,反正我跟我們的工人、家屬都講了,我們不管他,我們隻講經濟效益。”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為了應付檢查,葛維連不能不顧全大局。於是,葛維連重新又花了12萬多元買回24頭牛,以湊足檢查數。由於他當時賣出24頭牛隻掙了不足10萬元,所以,這一來一去淨賠了2萬元。
相比之下,賠了這2萬元是個小事。當時葛維連一共養了1260頭牛,其中已經成熟的有400多頭,如果把這400多頭全部賣出,經濟效益就可以賺回來了。而這些成熟的牛隻要一天不賣、就要蝕一天本,真急人呐。
而且從經營角度出發,牛本來是流動資產,現在由於不能賣卻變成了不動產。說是不動產實際上還不完全確切,因為它不像一堆機器那樣放在那裏不動,而是每天要消耗食物,每頭牛每天的消耗就是3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