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家庭教育的促退作用
“5+2=0”據說已經成為目前教育學上的一種理論。意思是說,“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敗,足以抵消學生在校5天學習之所得。”或者說,“暑假2個月不良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足以抵消學校5個月優質教育的積累。”
例如,老師在學校裏教導孩子要刻苦學習,可是回到家裏,父親卻在麻將桌上噴著酒氣說:“讀書有什麼用!老子不識幾個字,還不是照樣一年賺多少萬!”正看電視的母親也在一旁幫腔說:“閨女呀,學得好不如嫁得好,你長大就明白了!”或者相反,家長整天酗酒、打麻將,卻要求孩子出人頭地,可想而知,這樣的孩子哪裏還會去認真學習,更談不上刻苦了。
德育教育具有很強的脆弱性。就好像一條逆水而行的小船,上行5分鍾,突然發動機壞了,雖然隻壞了2分鍾,就可能又回到了起點。
在有愛無教的家庭中,家長與學校唱對台戲,或者家長與家長之間、同一位家長前後對孩子的教育觀點自相矛盾,這種情形非常普遍。這不僅是家庭教育缺位,更是社會文化環境的缺陷。
這些家長普遍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自己隻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開心就行了。殊不知,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在當今學校教育環境下,許多困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麵的問題,恰恰是學校無能為力的,需要得到家長指導。
沈陽市一名初二學生經常在課堂上搗亂。在一次考試時,竟然公開讓同學幫他傳“小條”,被老師發現,轟出考場。這名孩子的父親來到學校後,當著孩子的麵大罵老師:“看誰敢欺負我兒子!我是流氓我怕誰!”然後便動手打老師。從此以後,“我是流氓我怕誰”就成了這位孩子的口頭禪。
專家指出,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要經過“行為—習慣—性格(行為準則)”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學校作為教育場所,缺少現實性和真實性,教育多以觀念的直接傳輸為主。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教育是脆弱的,生活中一旦出現與教育不符的行為,孩子本不牢固的觀念就會動搖。
為了防止家長的一句話、一個細微動作,就讓孩子以前所接受的學校教育變成白費,許多學校非常主張學生住校,以避免“5+2=0”效應。它們的指導思想是,如果學生白天在校、晚上回到不良的家庭環境中,所有在校教育最後都可能回歸於零。
可是,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條件讓孩子住校,更不是所有家長都願意讓孩子住校。即使住校,學校也無法禁止孩子麵對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每次開家長會時,反複要求家長注意自己言行,甚至是懇求他們:至少在孩子麵前盡量表現得文明、高尚一些。
當然,目前的學校教育本身存在許多問題,但這不是家長和學校唱對台戲的理由。家長與學校的教育觀念有分歧,應當及時溝通、協商處理,而不是讓孩子為難。
有愛無教,家長的素質成問題
家長本身的素質高低,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一個簡單的道理是,愛孩子就要施以教育,而且方法要適當,否則就隻能害了孩子。可是,有些家長的素質實在太差,要指望他們教育好孩子,簡直比登天還難。
河北省唐山市婦聯通過對該市0~6歲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調查發現,雖然現在大部分家長的文化水平並不低,可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麵所存在的誤區非常多。總體來看,家長的素質並不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缺少科學係統的家教知識
家長要教育孩子,具備科學係統的家教知識理所當然。可是調查表明,隻有5%的家長讀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書,25%的家長讀過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有關天才教育的書,23%的家長讀過《唐詩三百首》,17%的家長讀過報刊雜誌、電視節目中的相關內容,卻有高達25%的家長沒有讀過任何這方麵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