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表明,雖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可是離開用科學態度教育孩子,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為家庭教育就是輔導學習

調查表明,10%的家長完全同意“隻要孩子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重要”的觀點,總體上認可這個觀點的更是大多數,隻有27%的家長完全不同意這個觀點。相反,完全同意“孩子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情緒比學習更重要”的家長,隻有5%,卻有32%的家長持完全反對態度。反映在這些孩子的平常生活中,26%的家長隻注重孩子學習,對學習以外的內容很少過問。

請不要忘記,這些孩子還隻是學齡前兒童,還沒有到上學年齡!玩(而不是學習)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即使讓孩子學一門特長,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將來上小學、升初中能夠比別的孩子更有競爭優勢,而不是為了培養業餘愛好!

父親參與兒童教育的比例太低

調查表明,許多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不聞不問,或者態度簡單粗暴、缺乏耐心,認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孩子的家庭教育,60%是由母親獨自承擔的,15%是交給祖父母的,隻有不到25%的家庭主要由父親起主導作用。而按照最科學的要求,父親應當全程參與孩子的教育。

溺愛孩子

家長是否溺愛孩子,能夠集中反映出家長的素質高低。

調查表明,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是盡量滿足,有的已經到了要什麼給什麼的地步。無論家庭經濟條件較好還是下崗工人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消費支出都要占家庭總收入的35%甚至50%以上。家長寧可省吃儉用,自己非常吝嗇,也要滿足孩子的高消費,顯示出一種病態消費結構。

而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更讓孩子從小就不懂得勤儉節約、不懂得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養成一種惟我獨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與培養孩子成才的初衷背道而馳。

家教誤區,重視教育而不會教育

現在如果說還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可能不符合現實,家長也不會同意。可是如果說這些家長不會教育孩子,則所言不虛。

據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對全國10多個省市教育實驗區的調查表明,在孩子成長的做人、求知、健體、健心、審美觀、實踐、創新、生活這8大素質中,家長最關心的前3位是求知(86%)、做人(84%)、健體(41%),正好暗合“德智體”三好學生的要求;而最忽視的前3位是實踐(41%)、創新(39%)、審美(37%);最困惑的前3位是孩子的逆反心理、與孩子心靈的溝通、麵對孩子束手無策。

這表明,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迫使家長要開發孩子智力,在讓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自學能力、學習興趣等綜合素質。而實際上,大部分家長都缺乏這種多元化、全方位對孩子成長進行培養的能力,普遍存在“重教而不會教”現象,心有餘而力不足,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存在許多誤區。

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麵:

思想上

現在的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工作輕鬆一些、收入高一些,最好能出人頭地,成為人中豪傑。幾乎沒有一個希望孩子將來當工人、做農民。可現在的問題是,如果人人都抱有這種想法,又怎麼可能實現呢?以上想法顯然是不現實的。

認識上

為了能讓孩子實現上述願望,家長千方百計要讓孩子上名牌中學、重點小學甚至特色幼兒園,幾乎從娘胎裏出來,就把這些孩子往一條道上趕,思想教育、綜合素質的提高被拋在一邊,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高分低能就是有才無德。

行動上

為了能讓孩子在升學考試中多得幾分,熱衷於讓孩子打疲勞戰,請家教、學特長、搞題海戰術,嚴重摧殘孩子的身心健康。看起來這是愛孩子,實際效果卻不好,更談不上讓孩子擁有一個主動成長、自我教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