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明朝江南無論是農業產量還是生產工具都要優於宋朝,這為明朝中期開始的人口穩定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手工業
明朝江南的絲織業有很大發展、江蘇、浙江的絲綢產量很高,成為朝廷用絲綢的主要來源;蜀地的絲織品更是“號為冠天下”。製瓷業更是發達之極,無論是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還是江西景德鎮的全國製瓷中心,產品暢銷海內外。地處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更是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造船業。
商業
明朝江南的自由市場十分紅火,來自國內外的商品琳琅滿目,不論是早市還是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在此基礎上,明朝還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團,其中在南方最著名的是徽商(北方是晉商)。
徽商出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當地屬於山區,人多耕地少,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會選擇外出從事工商業。由於當地物產豐富,所以木器、漆器、茶葉、文具等特產享譽全國,尤其是徽州臨近全國經濟最發達的江蘇、浙江兩省,所以這時候的徽商積累起了雄厚的物質條件。
集鎮發展
明朝時的地方性集鎮在宋朝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發展,並且很快就遍及全國,對發展經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尤其是那些經濟繁榮、地理位置好、人口增加迅速的集鎮,更容易吸引外地的商業資本投入,於是逐漸發展成地區性工商業中心,這種情形在江南地區為數不少。其中最典型的有以棉織業為主的上海鬆江朱涇鎮,以絲織業為主的江蘇蘇州盛澤鎮、浙江湖州南潯鎮,在國內小有名氣。
到了明朝末年,又出現許多上規模的專業市鎮,其中就有被譽為“天下四大鎮”的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儼然是一個個新興商業城市。之所以還稱它們為“鎮”,隻是因為它們比州縣治所等傳統城市的行政級別低,機構設置也簡單,完全是因為經濟發達才崛起的,與政治型城市還是有些許區別的。
明朝江南經濟是怎樣形成的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
初期善用讀書人
善用讀書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初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初期百廢待興,朱元璋便掀起一股訪求讀書人的熱潮。他沿用過去打仗時的做法,攜帶大量金錢赴各地物色人才,給足讀書人麵子,真的是求賢若渴。不同的是,打仗時遇有讀書人不願意出山的他並不強求,生怕對方跑到敵手那裏去;而當明朝建立後,他認為“現在我給足了你麵子你還不出山,就是看不起我這個討飯皇帝”,所以定要滿門抄斬。
在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威懾下,天下讀書人紛紛加盟官僚機構,給明朝之初的興起起到巨大的幫助作用。至於後來朱元璋對讀書人越來越看不起,以至於興起文字獄,一方麵是因為他在這些讀書人身上的作用已經達到了,另一方麵是這時候的他已經人材濟濟、今非昔比了。
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告誡各地官員:“天下初定,百姓財力困乏,好比小鳥不可拔羽,新樹不可搖根。”所以,他多次下令獎勵墾荒、輕徭薄賦、興修水利、休養生息,重新編排戶籍、建立地方和農村基層組織(都圖製度)、解放奴婢、鼓勵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手工匠人的地位,這一係列政策都大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恢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