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結局(1 / 1)

明朝滅亡有多種原因,除了從政治、軍事、瘟疫或氣候變化等角度去考察外,從經濟角度看,則是經濟高度繁榮後應對經濟危機失策造成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頒布了兩大經濟政策,一是禁止金銀作為貨幣使用,二是嚴格實行海禁。禁止使用金銀、隻能用紙鈔,主要是為了控製民間經濟,同時也因當時政府金銀儲存不足;實行海禁的目的,則主要是打擊走私和海盜。但顯而易見,這兩條禁令都不合事宜,所以最終不得不廢除。

首先是因為政府不斷打仗,開支太大,所以隻好不斷發行貨幣,最終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折算下來,1376至1413年間物價上漲83倍,1376至1436年間更是上漲1110倍。[1]沒辦法,政府隻好回過頭來重新用白銀做交易。其次是1542年葡萄牙人航海中發現通往中國的海路,沿海地區走私日益嚴重,於是不得不在1567年宣布廢除實行了200多年的海禁。

這兩條規矩廢除後,明朝的經濟尤其是對外貿易出現高度繁榮。幾十年間由於存在著大量的貿易順差,流入中國的白銀多達3.3億兩,極大地帶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繁榮。也正是如此,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稅收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為這時候社會上可以用白銀來納稅了,政府收到的可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具體數據是,“隆慶開關”[2]前明朝的財政收入還非常有限,嘉靖年間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隻有200多萬兩白銀,嘉靖37年(1558年)甚至隻有可憐的7萬兩;而到萬曆中期,則一般都超過400萬兩。

從某種意義上說,隆慶開關與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情形差不多,同樣是通過大量出口導致貿易順差急劇增加,貨幣大量湧入,經濟空前繁榮,財政收入空前擴張。

但這樣的好日子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很快就發生了經濟危機。具體是,1620至1660年間歐洲爆發貿易危機,以西班牙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係遭到沉重打擊,從而導致停泊在菲律賓港口馬尼拉的中國商船數量驟減,阻斷了這一南美洲流向中國的主要白銀通道。

1610年以後流入明朝的白銀數量開始減少,尤其是1640年中國和西班牙發生激烈衝突導致貿易終止,同期日本德川幕府趕走葡萄牙人、引進荷蘭人部分替代了明朝的海外貿易,明朝就更因為出口減少而頓時陷入經濟危機。在這其中,由於絲綢、陶瓷、茶葉都產自江南,所以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打擊最大,長江下遊地區的經濟活動基本接近停止,所有大宗商品包括白銀的價格呈現大幅度下跌。

一方麵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財政支出卻降不下來,因為官僚機構實在太龐大了——漢朝時的公務員編製為0.75萬人,唐朝翻了一番為1.8萬,宋朝又翻了一番為3.4萬,明朝更是連續翻番——武職公務員8萬、文職公務員更是超過10萬人!

另一方麵是,當時自然災害和兵災肆虐不斷。前者是指1630年西北發生旱災,導致李自成帶領饑民揭竿而起;1639至1643年浙江北部每年不是發生水災就是旱災或蝗蟲災害,導致糧價飛漲。後者是指清軍不斷壯大,明朝政府不得不一再提高軍費開支,軍費預算一度占到財政預算的80%!

這時候的崇禎皇帝亂了套,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稀裏糊塗地實行了“開源節流”政策——提高稅收尤其是江南地區的稅收,裁減基層公務員包括武職公務員。結果可想而知:前者導致抗租抗稅,全國有1\/4的縣拖欠稅收,在這其中不但有皇宮貴族(因為他們原本是不用納稅或隻是象征性的,在實行一條鞭法後無法逃稅了),更有無錫的東林黨人(他們中很大一部分出生於大地主、大商人家庭,當然要為本階級代言了);後者導致軍人反叛(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位)。

1644年,明朝從江南地區收上來的稅款僅有幾萬兩白銀,可是這時候欠下的軍餉卻已經高達數百萬兩。麵對李自成的包圍時,駐守北京的官兵們已經五個月沒有領到軍餉了,這時候誰還願意賣命呢?

[1]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P465。

[2]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明穆宗)調整對外貿易政策,宣布解除海禁,允許私人從事海外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從此,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一個新時期,呈現全麵對外開放態勢。研究表明,從1567至1644年的77年間,從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約為3.3億兩,占當時全球白銀總產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