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高興地說,由這樣一群優秀管理人為伯克希爾公司打拚,他的任務很輕鬆,也很簡單,主要就是“站在旁邊默默鼓勵,盡量不要礙著他們,並好好地運用他們所賺來的大筆資金。”
請注意巴菲特的最後一句話,“好好地運用他們所賺來的大筆資金”,這就是伯克希爾公司能夠創造出超額投資回報的秘密所在。
當然,其前提條件是,這些公司能夠為巴菲特提供大量的現金。由於伯克希爾公司的主體業務是保險,所以完全具備這個條件。而進一步上推的前提條件是,這些公司的管理層都非常優秀,能夠像對待自己的公司那樣盡心盡職,才能實現巴菲特的“如意算盤”。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2005年是一個大災之年,卡特裏娜颶風給美國整個保險行業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損失,僅僅伯克希爾公司所遭受的損失就高達25億美元。除了卡特裏娜颶風以外,她的兩個“妹妹”麗塔颶風、威爾瑪颶風,又讓伯克希爾公司的保險業務損失了9億美元。
可是,即使遇到這樣的不利因素,當年伯克希爾公司的業績表現依然相當不錯。當年該公司一共進行了5起並購,其中2起當年就已經完成了,並且整個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企業業務經營得都很不錯。
巴菲特高興地說,伯克希爾公司當年的保險業務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業績,應當歸功於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及其首席執行官東尼·奈斯利。數據表明,2004、2005年裏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提高了32%,保單數量增長26%。在收益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員工卻減少了4%。
這樣做的結果是,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在顯著降低單位成本的同時,為客戶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贏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也獲得了令人羨慕的經營業績、進一步提高了品牌影響力,保證巴菲特擁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來購並其他上市公司,實現“雞生蛋、蛋生雞”效應。
仔細設想一下:如果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職業經理人不是這樣盡心盡力,或者不具備一流的經營管理能力,一心隻想著怎樣加大資金投入甚至中飽私囊,而不是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巨大的現金流,抑或根本不願意給總公司上交經營利潤,巴菲特又到哪裏去籌集資金用於投資回報率奇高的購並項目呢?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也會讚同巴菲特“優秀管理層就是現金流”的觀點、體悟巴菲特抄底股市雄厚的資金實力的。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訣】
伯克希爾公司那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源源不斷地給總公司提供巨額現金,最終成就了“巴菲特”。專家認為,巴菲特依靠自有資金,在最低價位時購入優質資產,可以承受5年不盈利的預期,最後的贏家必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