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這種情況就曾經出現在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梅奧診所(Mayo Clinic),或許你叫不出這家診所首席執行官的名字,但你也許會知道這樣的“壁壘”究竟能持續多久。相反,如果該醫院的運營成本比其他同行低,那麼它的破產倒閉就會比同行晚。
從伯克希爾公司的運營過程看,巴菲特把上述原理運用得爐火純青。他在伯克希爾公司201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在我們公司總部辦公室工作的24名男女雇員也同樣重要。他們高效地處理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其它管理機構的要求,填寫了30400頁聯邦所得稅申報表——比前一年多了6000多頁!還要監管3530項州稅申報表,回應無數的股東和媒體問詢,做出年度報告,準備美國最大規模的年會,協調董事會的活動,對這封信進行事實審核——這份任務列表還可以寫很長。”單看其中的一項,即這家擁有10.25家財富500強企業、全球員工總數多達361270名的企業總部僅僅隻有24名工作人員,就會讓任何一個人歎為觀止!
巴菲特為什麼要這樣“摳”呢?在他看來,任何企業的銷售收入創造的不都是利潤,而費用成本所侵占的一定是利潤,而且是純利潤,所以他在投資股票時總是會認真考察投資對象的費用水平是否足夠低。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6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公司總部的費用總額占公司納稅後淨資產的比率不到2個基點(1個基點是萬分之一)。1998年5月他在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說,公司的稅後運營成本相當於資本金的0.5個基點,而許多同行是125個基點。也就是說,伯克希爾公司的運營成本隻相當於同行的1\/250。
巴菲特早在伯克希爾公司2000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就說,當年公司總部雖然隻有10多個人,可是卻創造了以下諸多奇跡:①處理了與8家企業收購有關的全部細節,實施了廣泛監督;②編製了大量的納稅申報表,厚度高達4896頁;③順利舉辦了當年的股東年會,參與人數多達2.5萬人;④完成了400億美元銷售收入、30多萬名股東這樣一家大企業所需要做的一切日常工作,把資料準確送達股東指定的3660家慈善機構。
把管理費用壓到最低程度,是巴菲特始終堅持的原則。他非常清楚,公司成本費用越低、投資獲利就越多,他個人從中分得的獲利也越多。正如1963年他寫給父母的信中所說的那樣,金錢的增長帶給他很多快樂。
【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訣】
巴菲特從費用成本壓縮中擠出利潤來的做法,與其他敗家子企業家截然相反。壓縮費用擴大了盈利空間,這種盈利又會以現金方式被巴菲特投資到其他項目中去,繼續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盈利,從而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