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設想整體改製為“國有民辦”的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黨委書記不無感慨地說:“中國再辦1000所大學也不多。”
他舉例說:1999年9月該校招生時,第一誌願填報該校並且上了專科分數線的考生達1000多人,其中一半上了本科線。可是由於招生計劃限製,實際上隻招了470名。雖然最近幾年連年擴招,這種局麵還是沒有改變。
在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例會上,教育廳廳長報告說,前些年浙江省高考錄取線比北京等地高出100來分,在浙江省隻能上專科學校的考生,在北京等地可以進重點大學;在北京可以上本科的考生,在浙江卻隻能落榜!
劃定不同分數線,引發擇校查卷熱
南京外國語學校由於其外語特色、高升學率和眾多的保送生名額,一直是南京市小學畢業生眼中的“香餑餑”。2002年6月18日,讓15000名考生家長感到揪心的南京外國語學校第一輪聽力測試成績揭榜。
學生們拿到分數條後,馬上發覺各區的分數線高低不同,於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特別是那些離分數線隻有0.5分的考生,更是紛紛要求前來查卷。有的還專門去請自己的英語老師一同前往核查試卷。
特別令家長憤憤不平的是,各區的分數線懸殊太大。例如,鼓樓區65分、玄武區60分、白下區59.5分、秦淮區53.5分、建鄴區53分、下關區52分、江寧區37.5分。最高與最低分數線竟然相差20多分。
鼓樓區某實驗小學有個學生考了64.5分,隻差0.5分,當場就號淘大哭起來。他的家長氣憤地說,他鄰居的孩子在建鄴區,才考了55分卻入選了,真是太不公平了。
孩子的努力都是一樣的,隻因所屬地區不一樣就失去了競爭資格,對孩子來說太殘酷;再者,按照這樣的政策,明年會不會有家長找關係到分數線低的區報名考試呢?
教育部門解釋說,公平不公平總是相對的。南京外國語學校一直是小學升初中時最受家長矚目的焦點。過去分數線一刀切,錄取生源集中在相對少數的幾個區,而錄取人數多的小學更是炙手可熱。2002年參照往年錄取人數及在校生規模,將指標分配到各區,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緩解擇校熱。
按照這樣的觀點,教育部門認為,家長不要一味讓孩子擠進那些熱點小學。因為越是熱點小學越是強手如林,而基礎相對較差的區,孩子反而容易獲得進入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機會。
這樣的解釋顯然蒼白無力:為了孩子容易進入外國語學校的一個“可能”就放棄對熱點小學的擇校,這“合算”嗎?
對於家長要求查卷的呼聲,教育部門最後表示,家長可以先進行登記,再統一由專人核分,但不可能由家長一個個親自查卷。
小學升初中的各種可選方案
小學升初中為什麼競爭如此激烈?小學升初中擇校究竟有哪些途徑?下麵我們來看一看北京市小學升初中的具體方案,對此有一個大概了解。
2002年4月,北京市教委宣布了當年小學升初中的改革方案,具體方案包括以下10種:
小學對口升中學;
電腦派位;
九年一貫製的小學直升中學;
文體特長傳統學校;
企業子弟學校;
共建學校;
辦學體製改革學校;
社會力量辦學單位;
外語特色學校;
寄宿製中學。
北京市規定,以上方案具體到各個學校究竟采取哪個,由各區縣決定。但是,各中小學在招生中不得收取入學報名費,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不得招收交費的擇校生。對於亂收費現象,教育行政部門歡迎公眾舉報。
具體時間安排是,5月8日前小學畢業年級學生填寫“初中入學登記表”,7月5日前區(縣)教委通過各小學公布初中入學分配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