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時各校都規定,對有一技之長的學生給予特別優惠。在實際操作時,對於特長的標準說法不一,優惠辦法也各不相同。
“鋼琴”敵不過“二胡”
為了讓孩子順利進入重點中學,練好內功是家長給孩子的任務。然而,絕大多數家長在這方麵都打錯了如意算盤。
例如,在絕大多數人眼裏,無論是購置價值還是演奏效果,鋼琴的身價絕對高於二胡。因此,許多家長拚命要求孩子學鋼琴,希望今後能以“特長生”的身份擠進重點學校。
在北京,有位6年級女生的鋼琴已經到了9級,家長心想這下可好了,這頂級還不能算特長嗎?可當他們到外麵轉了一圈回來就垂頭喪氣了,因為所有的重點中學都宣稱鋼琴不算特長,哪怕考級再高也不算。
在北京市某中學,接待學生家長的老師說:“這年頭,誰家的孩子不會鋼琴?都特長了,學校早爆棚了。”
家長繼續問:那麼什麼算特長呢?老師回答說:二胡。你孩子如果會二胡,馬上就收。
再問:怎樣就算“會”二胡了呢?老師回答:會Do Lei Me就行。反正二胡能算特長,鋼琴就不算。
特長也懂得“物以稀為貴”
落地的鳳凰不如雞。什麼時候高貴的鋼琴淪落到這個地步?可想想也是,“物以稀為貴”嘛。當遍地都是“鳳凰”,“雞”已瀕臨絕種的時候,“雞”就成了珍稀動物,“鳳凰”當然也就不如“雞”了。
事實是,每所中學在招收新生時都會有意網羅一些文藝體育人才。會彈鋼琴的人多了,鋼琴當然就不能算“特長”。口琴可有可無,因為口琴演奏的獨立性強,在學校節假日組織活動或者歡迎領導視察時,口琴演奏不成氣候,所以這樣的“特長”不算也罷。
以上原則主要掌握兩點。一是能夠形成氣候的管弦樂隊,二是二胡、揚琴一類的民族樂器。總之,越是學的人少,就越能稱得上特長。
特長,本身就是短中取長嘛!
如果稍微留心一下,現在學二胡的學生比學鋼琴的人還多,有的甚至整個班級成了“二胡班”、整個學校成了“二胡學校”,二胡倒成了“熱門專業”。可是,幾年以後大家都不學鋼琴了,風水會不會輪流轉呢?
榮獲“全國大獎”也不一定算特長
“全國大獎”算不算特長?這可出了一個難題。按理說應該是,而實際上卻不敢輕易肯定,因為現在“全國”的東西太多了。
可不是麼?發生在林林(化名)身上的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12歲的林林,是石家莊市某小學6年級學生。在一次名為“××杯”的全國青少年征文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
兒子有“出息”了,父母當然高興。可是細心的父母發覺,林林後來參加的多次“全國性”征文大賽,每次都能獲獎,便覺得奇怪。因為林林的作文再好,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得獎啊!
2002年12月中旬,林林在獲得“×××杯”征文比賽二等獎後,照例問父親要15元“證書錢”。因為老師說了,“要是不交錢,就領不到獲獎證書;而沒有證書作憑證,就等於白獲了一回獎。”
如此這般的“全國性”大獎,從發證單位公章看,雖然都標明“全國性”大賽,可實際上根本看不出主辦單位在哪個城市、甚至連主辦單位名稱都沒有。
顯而易見,這不是“花錢買榮譽”又是什麼?如果把這樣的“獲獎證書”作為特長生參考依據,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拿林林所在班級來說,全班77名學生有21名參加了“×××杯”全國征文比賽,100%獲了獎。其中一等獎4名、二等獎14名、三等獎3名!在“××杯”全國作文大賽中,獲獎證書上“二等獎”竟然寫成了“式”等獎!
“我不想讓你們多花錢”
父母關心孩子有無特長,孩子也體貼父母苦練特長。這樣的孩子總算沒有白養。
一天,一名小學三年級學生放學回家後告訴媽媽:“我又給自己報了兩個班。一個遊泳、一個圓號。”
媽媽掐指一算,這孩子已經報了6個課餘興趣班了。除了少兒英語、數學奧校之外,還有國際象棋和羽毛球。
媽媽不解地問:“你為什麼又報兩個班?”孩子的回答令全家目瞪口呆:“我一定要把自己培養成特長生,不讓你們為我上重點中學多花錢。”
原來,在這幼小的心靈裏早已有了上重點中學要花錢、而且要花許多錢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