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特長算“特長”(2 / 2)

說不清這孩子為父母“省錢”是好事還是壞事。但顯而易見,這是決策部門推行電腦派位、小學升初中不考試所沒有想到的“對策”。

就學校而言,上級不準舉行招生考試,我就招收各類特長生,有特長總比沒有特長好。就家長而言,學校不按分數錄取,就隻好走後門交擇校費,在此基礎上,孩子有特長就增加了錄取時的砝碼。而且,這樣的特長多多益善。

為了不“臨時抱佛腳”,學生和家長平時都鉚足了勁。把孩子培養成特長生,也就成了每家每戶餐桌上的熱門話題。久而久之,孩子從小就有一種欠了父母債的感覺。

這能怪家長和孩子嗎?雖然許許多多的獎項和“特長”在小學升初中時根本不管用,但是他們仍然趨之若鶩。

怎樣的特長算“特長”

特長“值錢”了,各種各樣的真假特長就叫人莫辨。

以北京市為例,除了“迎春杯”數學競賽的獲獎學生擇校時受到優待以外,在北京市藝術節、體育節和傳統科技活動競賽中獲得一二等獎的學生,在區級藝術節、體育節和傳統科技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基本上也算“特長生”。這些特長生在小學升初中時,能夠受到重點初中不同程度的青睞和擇校費優惠。

例如,如果有“迎春杯”數學競賽的獲獎證書,至少可以挑一所不錯的區級重點中學;如果有業餘鋼琴9級證書或薩克斯管、巴鬆、貝司的某級證書,並且在全市藝術節上獲得過一二等獎,在選擇名牌中學時,隻要首選重視管弦樂團業績的學校,就可以省略求人或者交擇校費的麻煩。

當然,會其他樂器也不錯,但如果要稱其為“特長”,就必須遵循“物以稀為貴、多則濫”的原則——會這種樂器的人越少,那麼就越可以稱之為“特長”。如果這種特長人人都會,哪怕你演奏得再好,恐怕也難以稱之為“特”和“長”。

例如,如果你的孩子會的是人人都會的劍橋英語,或者是生物小組做標本的高手,或者是做航模、車模的一等獎獲得者,也未必能受到名校青睞。

不同的特長,不同的命運

同樣是特長,為什麼會有左中右之分?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懸殊的尊卑地位?

許多學校認為,如果在數學競賽中得過一等獎,至少能證明這孩子具有真實的學習能力。而在唱歌、跳舞、樂器等方麵獲過一等獎,則最多證明了你具有別人所缺乏的一種專業技能。

請注意,這兩種不同觀點,一個從正麵強調了具有某種特長,另一個則從反麵說明了其實這不能算是“特長”,隻是別人不具有這項技能、你具有這項技能,才間接證明了你有這種“特長”。

名校真正需要的是在學習能力方麵的潛質,而在文藝方麵的特長,其主要功能在於,說不定將來能在某項比賽中為學校爭光。如此而已。

按照這樣的標準,航模、車模的一等獎,雖然同樣是“一等獎”,但今後為學校爭光的“實用價值”並不大。而且,它並不排除你所選用的發動機性能比別人好、投入到模型製作中的費用比別人高等種種不可比因素。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獎項在評估你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與人合作能力方麵有多大影響,一時很難說清。

明白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各種各樣的奧數班越辦越紅火、為什麼各類中小學藝術節的參賽人數越來越多,相反,各地青少年科技館的科技活動無論如何賣力推廣總是門可羅雀。

清華北大如何招收特長生

在國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招生具有方向標作用,因此它們招收特長生的做法也具有某種示範作用。

2003年北京大學招收文體特長生90名,清華大學招收特長生50~60名。

其中,北京大學招收體育特長生40名左右,舞蹈類、聲樂類、交響樂、民樂類、影視編導特長生各10名。取得推薦資格的特招生,在2003年全國統一高考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確定後,由學校根據綜合評定結果給予不同降分標準,一般降低30~50分。

獲得清華大學體育特長認定的學生,必須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統一考試,並且經過當地高水平運動測試。清華大學綜合考慮清華大學代表隊的需要、考生的運動水平、學習情況、綜合表現,經過專項和身體素質的測試,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擇優錄選,最多下降50分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