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寄托著人類對生命的敬仰和對未來的期望。它的英文單詞hospital來自拉丁文詞根host,原意為“客人”,含有濃濃的人文善意。
在西方世界,醫院自創建之初,就是宗教團體用來彰顯慈悲、教化人心的工具。又因為其濟世利民的神奇功效,它逐漸成為政治家們保境安民、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力。
古希臘的祭司們在科斯島的山坡上建起奉祀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廟,神廟裏專設一處,收治前來朝覲的傷病者。公元前473年,錫蘭的僧人在宣講佛法的同時,為信徒們免費治療。390年,貴婦法比歐拉在羅馬建起世界上第一所平民醫院,宣講基督教義。在持續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中,西歐封建主在征服的焦土上建起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讓神職人員收治傷員和患傳染病的民眾,用醫學的神效傳播教義。
隨著醫院在各處陸續興建,規模不斷擴大,醫院開支日益增多,光靠領主自掏腰包和慈善捐款已經無法維持醫院的日常運作。因此,教會開始允許醫院從本地農民和集市貿易中征收費用來彌補開支,還準許新興的商人階層投資醫院,醫院逐漸去宗教化,現代意義上的醫院走上曆史舞台。
在中國,早在2年,為了防治瘟疫,漢平帝下令各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以維持天下太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開設官辦醫療機構,撥地擴建醫館,對平民開放,安撫人心。19世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也帶來了西方醫術。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的近現代醫院蹣跚起步。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格局,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更讓醫學科學一日千裏。在科技的鼓舞之下,人類對健康的追求愈來愈強烈。醫院不再是收容避難的宗教寓所,而是集醫療、教育、預防、保健、康養、研發為一體的綜合體。醫院的數量和服務質量不僅成為衡量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醫院所在地區和國家文明程度的標杆,興醫辦院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各國一流醫院以其技術和服務,成為人才、科技、資本的聚集地。以醫院為重心的大健康產業隨之蓬勃興起,成為各國爭相追捧的新興戰略產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政府一步步建立起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使人民群眾的生命質量得到全麵提升。改革開放以來,醫療行業法規製度逐步完善,以生化技術、微創技術、基因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醫學新技術得到迅速應用普及,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一批比肩世界一流水平的醫院不斷湧現,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成為所在城市和地區的驕傲。多種辦醫格局下各地百花齊放,醫療行業的競爭在規模競爭、價格競爭、技術競爭之後,正式進入品牌角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