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著名作家貝納爾卻給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答案——“我搶救距門口最近的那幅畫。”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回答!在茫茫火海中,要找到最有價值的那幅畫談何容易?也許還沒有成功,就被火焰吞噬了。退一步說,即便可以全身而退,但誰又能保證那幅畫沒有被大火毀壞呢?相對而言,距門口最近的那幅畫,雖然未必最有價值,但搶救它絕對是最有把握的。
其實在對目標追求的過程中,我們也常常會犯下“絕大多數人”的錯誤。我們壯誌滿懷、激情澎湃,卻往往忽略了目標現階段的可行性,最終隻是徒費精力,事倍而功半。
捷克有一位名叫齊克的年輕人,他在18歲時,已與同伴一起登上了堪稱“歐洲第一高峰”的“勃朗峰”。此後,他們毫不停歇,先後登上9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歐洲高峰。此時,歐洲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攀登欲望了。於是,這群小夥子將目標鎖定在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上。
攀登珠穆朗瑪峰要走很多程序,首先要有簽證,其次還要到相關部門申請批文,而且審核人員對登山運動員的條件要求也相當“苛刻”。於是,齊克隻得向自己的父親——一位國際登山者協會的常務理事求助。他在信中對父親說道:“身為一名登山運動員,若沒有征服珠穆朗瑪峰,就永遠不能說是成功。”
不久,父親即回信給齊克,他在信中講述了“貝納爾巧答盧浮宮失火競猜題”的故事。看著父親的回信,齊克沉思良久,他體會到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父親是想提醒他——獲得成功的最佳目標,不一定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容易實現的那個。
在經過理智、客觀的分析以後,齊克不得不承認,以他們現有的裝備和素質要去征服珠峰,確實是激情大於實力,失望大於希望。既如此,與其徒勞無功,不如腳踏實地的從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於是,齊克對其他三名隊友說道:“一口氣吞不下個胖子,現在我們不一定非要一步登天,不如先嚐試征服乞力馬紮羅山。”
對此,三個隊友嗤之以鼻,他們鄙視齊克,認為他是“膽小鬼”、“鼠目寸光”、“胸無大誌”。結果,大家始終沒有達成共識,最終不歡而散、各奔東西。
在此後幾年的時間裏,齊克一直謹遵父親教導,以自身實力為標準,從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他先後登上了海拔5895及6893米的乞力馬紮羅山和鹽泉山,憑借不俗的成績,被國際登山者協會吸納為理事會員,並受到捷克國家登山隊邀請,擔任副教練一職。
2008年初,齊克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成績,他在不配備後援人員的情況下,成功征服了世界第七高峰——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裏峰。
回到家中以後,齊克手拿起放在桌上的報紙,報紙上大幅刊載著有關他此次登山的圖文報道。齊克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但是《捷克探險報》上的一則消息卻令他頓時呆若木雞——“在齊克征服道拉吉裏峰的同時,另三名登山隊員,在珠穆朗瑪峰海拔8300米處失足墜崖,不幸罹難,他們的名字是……”他們,正是齊克以前的三名隊友……
2008年6月,齊克迎來了他實現夢想的日子,他來到珠穆朗瑪峰腳下,憑借多年來積累的嫻熟技巧及豐富經驗,一步步攀到了海拔8844.43米處。站在珠峰之上,齊克感慨萬千,此時他不禁想起了葬身峰底的隊友——他一度是他們眼中的“膽小鬼”,是“鼠目寸光”、“胸無大誌”的人,但今天,他卻站在了他們所未能達到的高度上。
人生就像登山一樣,每向上一步都要腳踏實地,誰也別想一步就跨上巔峰。實現目標很重要的一點,是對自己現階段的能力有個正確的評估,認清實現目標的基礎,分析這樣的基礎自己目前是否已經具備,預判目標與基礎有多大的距離,憑自己的能力能否消除這種距離。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否則的話多半是難以如願的。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在一開始就去追求目標價值的最大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搶救離門口最近的那幅畫,從最易實現的目標做起,由淺入深,一路探索、一路攀登、一路追逐,那麼總有一天你會達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這時你就會明白,唯有順理才能成章,隻有水到才能渠成。
(6)將目標具體細化,分階段進行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目標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我們太遠,確切地說,我們未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人生需要激勵,需要一個又一個的成就來刺激自己。當我們成功、成功、再成功之時,人生就會進入良性循環,我們才不會因為倦怠而失敗,才能夠時刻保持足夠的激情,時刻煥發旺盛的鬥誌。
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必須在“遠大目標”與現實之間找到一些“接力點”。這些接力點雖然不是最終目標,卻是最近、到達最快的“終點”。到達這些“接力點”於我們的能力而言,應該不需花費太大力氣,通過它們,我們可以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個觀點不是我們別出心裁,事實上它早已有了事實的佐證。
1984年,日本馬拉鬆選手山田本一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上,一舉奪冠,一戰成名。賽後,記者在采訪時問道:“請問,您是怎樣取得這樣好的成績的?”山田本一笑了笑,答道:“我用智慧戰勝對手!”對於這種回答,人們當然“不感冒”,誰都知道馬拉鬆比賽較量的是體力與耐力,這與智慧又有何關?
1986年,山田本一在米蘭又一次摘金,賽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還是同一番話語。這令大多數人產生一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直至10餘年以後,已經退役的兩屆馬拉鬆世界冠軍才在自傳中道出真相,他寫道:每一次比賽之前,我都會騎上山地車把比賽路線仔細觀察一遍,並將途中的醒目標誌記錄下來。例如,第一個標誌是某家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樹木……比賽時,我會將整個賽程分成幾段,首先衝向第一個目標,然後是第二個……這樣,跑完40多公裏的賽程,我也不會感覺有多累。而很多人則不一樣,他們心裏隻有終點,結果還沒跑上一半,就會覺得目標遙不可及,就覺得累了,就泄氣了。
分階段實現自己的目標是一種智慧的做法,富含深刻的哲理。終極目標的實現,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每一階段的任務做實、做好,用“小成功”不斷為自己打氣,為下一個目標奠定基礎。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有效驅除急功近利之心,消解懈怠心理,同時又能激發自信,鍛造抗挫折能力,培養做事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當你把這些小目標都做好時,大目標就不遠了。
那天去朋友的圖文公司,偶然聽到這樣一段對話,那是一位年輕的求職者,要打印幾張簡曆,因為不是很忙,工作人員便和他搭訕:
“工作找的怎麼樣?”
“還可以吧,一會兒還要去一家公司應聘。”他笑著說。
“準備應聘什麼職位?”
求職者笑而不語。工作人員有些好奇,複印的時候就多看了幾眼他的簡曆——哇,竟然是副總經理!抬頭再看過去,年紀和自己不相上下,不由得感歎:“你真不簡單。”
他又笑一下,“這沒什麼,在工廠裏待了5年了,大多數職位都幹過,有過半年的總經理特別助理經驗,今天與這家單位的老總談得也還可以。”
這時,工作人員已經把他的簡曆看完。真的不簡單!做過人事行政主管、財務主管、生產主管,離職前是一家3000多人港資企業的總經理特別助理。
工作人員再次讚歎:“你的確是不簡單,短短5年工夫就能在這些大企業的重要部門做了主管,是不是有很高的學曆或者留洋背景?”
“我的學曆也不是很高,隻是一個普通的本科生而已。”
“那你的目標為什麼能實現得這麼快呢?”
他笑了笑,“其實也沒什麼,我隻是把目標具體細化,再分段實現而已。”
原來,他一直渴望做一個成功的金領。剛出校門的時候,那叫一個心比天高,隻盯著高級職位不放,可是無論他說得多麼有條有理,表現得多麼足以勝任,人家就是不買賬。因為沒經驗,又是一個毛頭小子,難免讓人產生“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感覺。慢慢地,他改變了對目標的看法——“再遠大的目標,也是由一個個小的、具體的目標組合而成的,先把小目標一個個實現,大目標自然也就實現了。”他說,“上學時我學的是財務,就先做統計,由於謹慎認真,深得老板認可,又調去搞財務,一步一步幹到了財務主管的位置上。做財務主管的時候,時間相對寬裕,我就常去給人事主管幫忙,慢慢地人事這塊也弄熟了。在做人事主管時,我與車間的接觸比較多,就對生產管理知識和工作流程格外留心,特別是能運用財務專業知識分析成本、控製品質。於是在換了一家公司以後,我又當上了生產部門的主管。現在,對於人事、財務、生產這三大塊我總算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做個副總經理應該不成問題,等以後攢足本錢,我就開一家公司,自己做老板。”他十分自信地說。
“再遠大的目標,也是由一個個小的、具體的目標組合而成的,先把小目標一個個實現,大目標自然也就實現了。”我們都需要這種智慧。例如,我們希望在35歲之前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車子,或者隻是挖到人生之中的第一桶金,這些願望對於現階段“身無分文”的我們而言未免有種可望不可及的意味。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將目標具體細化,使之成為一個又一個可望可及的“接力點”,比如首先設定目標,為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然後在某個合理時間內完全適應工作,在某個可能的時間內實現升職、加薪……那麼我們每年、每月甚至是每一天,就都有可能實現一個具體目標。長此以往,聚沙成塔,還有什麼樣的目標不能實現呢?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毫無目標的人並不存在,但還有一個事實就是,一直無法實現目標的人也確實不在少數。他們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眼裏隻有最終目標”。他們在起跑伊始,心中也是充滿激情、充滿鬥誌,然而“行百裏者半九十”,或許就在距目標不遠處,他們被漫長的路程所嚇倒了,他們感到畏懼、感到疲憊,他們沒有信心再堅持下去,最終隻能遺憾地與成功失之交臂。試想一下,倘若他們能夠擁有這種智慧,將目標具體細化,是不是實現起來就容易很多呢?所以,在人生這條馬拉鬆賽場上,我們不僅要有奪冠的目標,還要考慮它的長期性、艱巨性,將其具體細化成若幹個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這樣,每走一步我們都會心中有數,每完成一個目標,我們都會知道下一個終點的距離;這樣,我們就不會再被“遙遠”嚇倒,不會退縮、不會動搖;這樣,我們才能步步為營、堅實有力地衝向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