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一盆蘭花曾被炒至上千萬(2 / 2)

二三十年前發生在台灣的一次蘭花炒作熱潮,就是這樣的結局。當時在台灣有一種名叫“達摩”的蘭花,被人為炒作到兩三百萬元一株,隨後這種蘭花價格出現暴跌,許多種植戶被迫破產,損失上億元 4。

回顧曆史,我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國內一共出現過三次蘭花炒作熱潮,分別是20世紀90年代前後出現在廣東的蘭花熱、1995年到1997年出現在四川的蘭花熱、2001年到2008年年出現在全國的蘭花熱。到目前為止,由於三次蘭花炒作的過度采挖,我國過去曾經非常豐富的野生蘭花資源已經消失殆盡。

據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德銖介紹,全球共有1萬多種蘭花植物,我國有近3千種。目前我國大約還有1200多種蘭花及其變種,但由於它們並沒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所以野生蘭花保護無法可依 5。過度采挖,使得我國原本非常珍貴的野生蘭花品種紛紛流落到異國他鄉,說穿了就是被國外商家高價買走的。

這第三次蘭花炒作在2006年八九月份達到高潮,然後迅速跌入低穀。以被稱為“滇西蘭花市場晴雨表”的雲南省鶴慶縣為例,該縣的蘭花養殖戶在2萬戶左右,產品銷往省內及浙江、四川、河南、重慶等地, 2006年蘭花銷售額17億元,2007年就猛跌到可憐兮兮的5億元 6。

2007年下半年,蘭花炒作之風又重新點燃,這讓遇冷了一年多的蘭花市場重新看到希望。2007年下半年在廣東舉行的蘭花拍賣會上,溫州人一次性買入500多苗不同品種的蘭花,總價值在100萬元以上。在隨後各地舉行的蘭花交易展覽會上,溫州籍買主頻頻出現,而且交易額排名往往很靠前。據昆明“春城蘭都”商戶透露,除了溫州遊資外,各地房地產商人和煤老板也是大買主。

所有這些,都讓北京資深蘭友鄭明(化名)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如果真是溫州炒房團在幕後操縱的話,很難說會持續多久。”

沈陽市鐵西區有一位張女士,2007年到2008年家中養的蘭花最便宜的一株就可以買下3克重的千足金,最貴的一株能換一輛寶來汽車。現在蘭花依舊是這些蘭花,價格卻下跌到了百分之一,從幾萬元一株跌到幾百元 7。實際上,她就根本不知道這些遊資炒家是什麼時候全身而退的,並且永遠都不知道。

蘭花炒作的風險,除了遊資炒作到一定程度泡沫一定要破滅外,還有很特殊的一點,就是培養蘭花需要具有非常專業的技能,特別是最普遍的蘭花品種國蘭它並不一定會開花,所以其中“碰運氣”的成分很高。

另外就是,蘭花的優良品種並不多,尤其是集中炒作這幾種為數不多的蘭花,很容易操縱市場價格,跟風炒作的風險就可想而知了。

除此以外,名貴蘭花還常常用來被人當作行賄工具使用,這也抬高了它的價格。例如行賄者用10萬元買下一株名貴蘭花送人,等對方出手時價格可能已經比10萬元要高得多。因為其中沒有涉及到現金收付,所以很難進行偵查;實在逼到最後,也可以用“君子愛蘭”來搪塞。

在我國雲南省,就多次出現過蘭花被當作“洗黑錢”工具來使用的案例:不法分子首先用大量的違法錢財購買蘭花,然後再賣出蘭花、換回現金,不知不覺間就悄悄實現了贓物變現。不用說,這時候他們並不在乎蘭花買賣價格的高低,這也在無形中助長了蘭花炒作 8。

蘭花的這種“另作他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炒作的破滅。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蘭花專家盧思聰認為,老品種的蘭花出售價格在七八百元到兩三千元是合理的,一般的蘭花在幾十元一苗是正常的。尤其是現在已經能夠通過人工培育和繁殖蘭花技術來滿足市場需求了,蘭花不再具有稀缺性,價格自然就應該降下來。

1 《蘭花炒作的背後:是稀少還是人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報。

2 《蘭花炒作的背後:是稀少還是人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報。下同。

3 奚宇鳴:《蘭花一苗賣出480萬元探秘》,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4 《蘭花炒作的背後:是稀少還是人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報。

5 奚宇鳴:《蘭花一苗賣出480萬元探秘》,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6 張向永:《天價蘭花能換北京一套房,溫州遊資為炒蘭推手》,2008年1月30日市場報。下同。

7 《農產品炒作,大蒜危險就在眼前》,2010年5月13日時代商報。

8 《蘭花炒作的背後:是稀少還是人為的炒作》,2008年3月3日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