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雲南白藥有限公司也在2009年末與雲南省文山州政府簽訂合作開發戰略協議,基本控製了該州70%的三七原料供應。
而在此以前的2008年到2009年間,廣東康美藥業有限公司就已經囤積了兩三千噸三七,約占文山州40%的貨源。這種說法得到當地眾多供應商、政府主管部門和三七研究機構的證實。等大家都明白過來時,三七價格已經暴漲了。而該消息一經傳出,該公司股票價格在短短幾天內就快速上漲了25%。
“他們當時的進價非常低。”文山州一位三七種植大戶說,據他了解,康美藥業每公斤三七的平均進貨價為20元至40元左右,“但現在該品類的三七已經暴漲。”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康美藥業之前抄底買入三七,收益已經超過1億元 5。
文山州一位政府官員說,“康美藥業進的那批貨對整個三七市場價格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否則,如果僅僅是因為旱災,三七價格不會從2008年的每公斤50多元上漲到現在(2010年3月)的350元。
2 越是價格狂飆就越不敢種植
2010年上半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專門派員赴廣東、雲南兩省,指導兩省物價部門妥善處理三七價格不合理上漲的問題。業內人士擔憂:如果旱情繼續嚴重下去,遊資炒作三七也會愈演愈烈,完全有可能達到規範藥材各生產環節及至全過程,以達到藥材“真實、優質、穩定、可控”的目的。每公斤450元的天價(事實上,2010年三四月份三七最貴的時候就已經被炒到了每公斤660元 6)。
2010年5月12日,成都晚報記者走訪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杏林大藥房、天東中醫診所後得出結論說,三七價格的漲幅非常大。
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中醫師張晉文告訴記者,監管部門每月都會下發最新的《四川省中藥飲片參考指導價格》,二醫院是嚴格執行指導價的。記者發現,三七最近一次價格調整發生在今(2010)年4月25日。價格表顯示,規格為80頭的三七調整後的指導價為每10克9.26元,而在去年9月25日,同樣的三七僅售每10克2.74元,7個月時間漲幅高達238% 7。
與此相應的是,三七價格越漲越高,農戶還就越來越不敢種植。因為道理明擺著:一方麵,旱情未除,這時候種植三七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另一方麵,三七的收購價雖然非常誘人,可是如果沒有產量,到時候你拿什麼來交貨?
應該說,這樣的擔憂和現實對遊資炒家來說是有利的,可是對於三七種植戶乃至整個三七藥材行業卻造成了致命傷。
2010年3月17日下午5點,雲南省文山州名聞遐邇的三七老板陳高田,冒著近30℃的高溫在田裏澆水。隨著一瓢瓢水被潑下,他的心情也越發沉重。因為就是這場百年不遇的旱災,使得他在過去半年多時間裏至少造成6000萬元損失。他感歎說:“價格很瘋狂,生產很糟糕,以後不敢再種了。” 8
連三七種植大戶也抱著這種想法,可想而知事情嚴重到了哪一步?原來,雖然這時候包括雲南白藥、片仔癀、麗珠集團、白雲山、梧州製藥有限公司等在內紛紛赴文山州尋找貨源,可是文山州6105戶三七種植戶麵對著這一張張大訂單,心裏卻再也沒底了:誰能保證這時候能繼續種植三七呢?更不用說,種下去了沒有水,三七又靠什麼存活呢?
在這個行業裏已經幹了26年的文山州高田三七種植產業基地有限公司掌門人陳高田說,他所在的這個公司是文山州最大的三七種植公司,擁有基地2500多畝,幹旱已經導致三分之一種苗枯死。不用說,該公司每天的任務就是給種苗大量澆水。可是由於這些基地都建在山上,運水很不方便,每噸水的成本已經漲到100元。一般來說,每個月要澆4次水,每畝地每次要澆8噸,經濟上實在是不堪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