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_y�N從大蒜、綠豆、三七,到玉米、棉花、生薑,表麵上看遊資選擇的這些炒作目標似乎很“散”,但實際上“形散神不散”,那就是:雖然這些對象紛紜繁雜,不一而足,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一季生產、常年消費,並且產地集中、便於貯存的農產品,而且還都是在流通環節。即使有時候也會延伸到生產領域和服務領域,但也是以流通環節為基礎和最終落腳點的。
認真分析和探討這一特點,不僅有助於掌握遊資炒作規律,而且還有助於從根本上抑製遊資炒作。
1 遊資偏愛炒作流通環節
國內遊資偏愛炒作流通環節,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流通連接著生產和消費,處於中間環節,一旦這些產品在流通環節出現短期內供應量難以滿足需要,炒作就有了基礎。
以大蒜炒作為例,全國種植大蒜的農戶成千上萬,購買大蒜的消費者也是成千上萬,這些種植戶和購買者都不具備對大蒜產品進行定價的能力,定價權的關鍵環節掌握在中間商(遊資炒家)手裏。尤其是其中的遊資莊家在全國也不多,充其量也就是那麼四五家。他們憑借手中的巨額遊資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壟斷,在豐富的炒作經驗指導下,把整個市場把玩得一愣一愣的。無論種植戶還是消費者,都不具備和他們討價還價的能力,價格炒作就這樣被煽動起來了。
回顧2007年的全國豬肉價格上漲,情形也是如此。豬有一定的生長周期,所以豬肉也有一定的供應周期,當短期內的豬肉供應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時,豬肉價格就會快速上漲;而即使這樣,由於後續貨源難以及時跟上,價格還是會繼續上衝的,這就為遊資炒作創造了條件 1。
關於這一點,還可以從大型連鎖超市出售的蔬菜價格通常要比外麵菜市場上的價格低得多中得到證實。
有經驗的人知道,同樣的蔬菜品種,一般前者的價格隻有後者的一半(當然品質可能會有些許差別),究其原因在於:菜市場上的菜販進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蔬菜批發市場,而蔬菜批發市場上的貨又要依賴於上一級蔬菜批發市場,它們的源頭是各種蔬菜種植基地。每個批發環節都要層層加價,最終零售價就這樣被抬上去了。相反,大型連鎖超市出售的蔬菜一般都是直接從蔬菜種植基地采購來的,其中可以省掉許多中間環節,所以價格有條件降下來 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說,2009年他們調查發現,山東壽光的西紅柿在當地農民賣給批發商的時候隻有每斤3毛錢,在北京超市的銷售價是每斤3塊錢。奇怪的是,後麵加的這2塊7毛錢還都是合理的:每個批發零售環節得的利並不多,一毛錢到幾分錢,但環節太多了,每個環節損耗和冷藏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成本,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3。
在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看來,蔬菜價格的上漲有其合理因素,也有不合理因素。具體地說是:
合理的因素是指原來的蔬菜價格過低,例如一瓶礦泉水都要2元錢,沒有人說它貴,而過去一斤蔬菜才隻有幾毛錢,很顯然,蔬菜種植的辛苦程度要比礦泉水加工多得多。現在老百姓感覺蔬菜價格貴,是與過去每斤隻有幾毛錢時相比的。
不合理的因素就是遊資炒作。例如按照正常的生產程序,5月份才開始收蒜薹,6月初開始收大蒜。但他去河南祁縣調研時發現,5月份就有許多地方大片大片的大蒜種植地被人買斷了,然後再層層轉手。也就是說,這些大蒜還在地裏時就已經被人買走了,這就是炒作,屬於不正常農產品流通,而這也是大蒜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
所以他認為,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供求關係,比重大概占到七八成;其中也有遊資炒作的因素,比重大概占到兩三成 4。
2 炒作讓流通渠道頻現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