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炒作的關鍵在流通環節(2 / 2)

遊資炒作的最大危害在於使得正常的流通渠道頻頻出現“腸梗阻”,破壞整個商品流通乃至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大家都知道,我國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以來一直偏低,農民收入偏低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從流通角度看,凡是有助於提高農民收入的事情大家都願意做,可是遊資炒作不但不會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反而會遭到破壞。

實際上,這就是正常價格上漲和遊資炒作的最大區別——正常的商品價格上漲,它的利益分配是比較均衡的,也就是說參與其中的各個環節都能“利益均沾”;而不正常的價格上漲尤其是遊資炒作導致的價格飆升,它的利益分配是畸形的,可以形容為“兩頭受損,中間得利”,大部分利益都是被中間環節即遊資炒家拿走的。

從過去的經驗看,曆次消費價格指數(CPI)高企之時,通常都認為是農產品引爆通貨膨脹的導火線,所以政府通常把遏止農產品價格波動當作調控政策的首選,是很好理解的 5。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並不能反過來理解。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鳳田所說的那樣:

盡管農產品價格對CPI有著重要影響,但這絕不意味著調控CPI就一定要一味打壓農產品價格。相反,為了保障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業增產,還要允許農產品價格適度上漲。

這樣說來,一個是不允許農產品價格上漲,一個是要鼓勵農產品價格上漲,兩者之間不是自相矛盾嗎?鄭風田認為,其實這正可以說明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換句話說,政府在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調控時,要有更準確的分析、更嚴格的把握,把其中由於遊資炒作起來的價格因素剔除掉,同時允許正常的農產價格有一定幅度上浮。他特別指出:

農產品價格宜調不宜壓。如果合理上漲的部分也被打壓下去,其後果勢必是挫傷農民積極性,容易引起價格“報複性上漲”。

究其原因在於,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總水平偏低,並沒有真正反映出耕地和淡水等資源的稀缺程度。而農民種植農產品,目前基本上還是依據價格高低來選擇的。在目前居高不下的農產品價格中,隻有剔除掉遊資炒作不當得利的部分,“讓利於民(種植戶)”,才能保證農民種植積極性。否則,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總價格水平壓下去,最終損害的還是農民種植戶利益。因為當農產品出現“賣難”或其預期,農民就會大幅度減少生產,導致供不應求,反而會促使遊資介入大肆炒作,出現價格暴漲。

相比而言,比一味抑製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更重要的是,要想盡量避免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產地集中、長途運輸造成的中間環節太多,從而導致價格居高不下,非常有必要降低中間環節的各種成本。例如,如果各級人民政府都能按照每個市民保證有3.3厘菜地種植蔬菜 6、落實“市長負責製”的菜籃子工程,就會對減少全國各地跑到外地去采購蔬菜有很大幫助,對遏製農產品炒作助一臂之力。

1 李思穎:《耿強:炒作農產品總有完蛋的一天》,2010年6月14日南京日報。

2 李文博:《天津菜價為啥居高不下?天氣太差和炒菜團的炒作》,2010年5月12日城市快報。

3 江國成:《新聞分析:多種因素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2010年5月31日新華網。

4 周範才、王曉:《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炒作因素隻占兩到三成》,2010年6月22日了望東方周刊。

5 晏琴:《專家建議農產品價格宜調不宜壓,應降低流通成本》,2010年6月3日中國產經新聞。下同。

6 江國成:《新聞分析:多種因素導致部分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2010年5月31日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