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炒作推高了漲價預期(1 / 2)

遊資無論炒作農產品還是工業品,實際上炒的都是一種漲價預期,也就是說對未來該產品價格上漲所抱有的一種期待。隻有當遊資感到加入炒作有利可圖時,才會勇敢地投入;相反,如果感到加入這種炒作風險太大,或者未來很難獲得預期獲利,就會勇敢地退出。不用說,這時候的遊資炒作也就到強弩之末了。

順著這條思路可以發現,既然遊資炒作炒的是漲價預期,那麼,打擊遊資炒作的重點也就應當放在破壞這種漲價預期上。

1 遊資炒的主要是漲價預期

遊資炒作主要炒的是漲價預期,隻有當這種產品未來價格具有上漲預期時,遊資才會介入炒作;或者反過來說,如果這種產品原本並不具備漲價預期,遊資也會想方設法創造出這種預期來然後介入炒作。套用一句著名的語式就叫:“有條件(漲價預期)要上(炒),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所以從某個角度看,遊資炒作的危害就表現在全社會對這種產品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漲價預期,認為它今後的價格上漲是理所應當的。

例如在2010年4月,正當遊資炒作農產品最起勁的時候,社會上到處彌漫著“雲南大旱,作物減產,部分農產品價格會漲10倍”、“最晚在下半年將直接推動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進而強力拉升物價”、“通脹時期,最好的抗通脹產品應該還是房子,購房可避險”等等。不用說,當一個人耳邊整天都是“幹旱”、“糧價”、“上漲”等詞彙時,接下來就會認為這些農產品價格暴漲是“合情合理”的了 1。

遊資炒作散布漲價預期之所以能“陰謀得逞”,是因為公眾要想對這些“預言”辨別是非,或者非常困難,或者無從下手。

例如從“大旱通脹論”來說,雖然我國西南地區旱情非常嚴重,但這些地區並不是我國夏糧生產主產區,所以對全國糧食價格的影響並不會很大;影響更大的是甘蔗、中藥材等。如果有權威部門出麵解釋清楚這一點,社會上也就可能不會以訛傳訛了。至於其他一些有關鼓勵人們買房、囤積黃金等“投資”建議因為沒有這種地域性,就很難辨別真偽,所以更容易引發恐慌。

從這個角度看,遊資炒作農產品的漲價預期有兩重作用:一是農產品價格上漲是形成通貨膨脹預期的根源之一,二是農產品價格上漲本身又是非理性通貨膨脹預期產生的羊群效應之一。

回過頭來看2010年春節後的第一個星期,鄭州白糖期貨品種成為整個農產品市場的亮點之一。究其原因在於,受我國西南地區尤其是食糖主產區雲南大麵積幹旱、甘蔗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的消息影響,2009年到2010年榨季我國食糖產量預期一定會大幅度減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國內糖價的大幅度上揚 2。這就是一則典型的因為農產品產量減少預期,而引發遊資炒作的案例。

遊資炒家是很注重對漲價預期引導的,並且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否則它們也就不敢吃“這碗飯”了。例如,早在炒作農產品的同時,遊資就對我國幹旱可能會影響全球有色金屬市場的後果進行了及時分析,它們認為,這次幹旱基本上可以實現銦價格上漲20倍左右、其它有色金屬5倍到10倍的漲幅 3。

有色金屬期貨交易分析師蔡永霈解釋說:

如果行業內認為可以有20倍左右的價格上漲,那就意味著通過資金炒作,可以在期貨交易市場實現50倍左右的價格上漲。

所以,遊資在這方麵駕輕就熟。2010年5月末,我國政府推出一係列嚴厲打擊農產品炒作的組合拳後,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遊資炒作的節奏感,所以這時候它們靈機一動,暫時放下農產品炒作,而改炒電子元器件。它們好像在說:“不許炒作農產品,電子元器件總不屬於農產品吧?”

電子元器件當然不是農產品,但它在某些方麵和農產品具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某些電子元器件對工業生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配件。

我國是電子元器件生產、銷售大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歐洲國家生產的電子元器件產量大幅度減少,而全球市場需求量並沒有減少太多,並且從二季度開始需求還更加旺盛,這是導致電子元器件價格在短時間內上漲一倍多、市場貨源依然緊缺的主要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遊資介入炒作後的價格高點可能會出現在2010年末或2011年初 4。

2010年6月以後發生在俄羅斯的大麵積旱災及高溫引起的火災,使得俄羅斯1020萬公頃(相當於全國農作物種植麵積的五分之一)農作物絕收,俄羅斯的糧食價格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就上漲40%。為了抑製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打擊遊資炒作,俄羅斯政府2010年8月5日宣布,從8月15日起至12月31日禁止糧食和糧食產品出口,包括小麥、混合麥、大麥、黑麥、玉米、小麥麵粉、小麥和黑麥混合麵粉。

消息傳出後,全球糧食市場價格馬上出現全麵暴漲,但俄羅斯國內則普遍叫好。對於俄羅斯國內市場來說,此舉有助於通過打擊農產品漲價預期而平抑物價;對於俄羅斯出口商來說,又可以利用“不可抗力”的借口來中止出口合同,再也無須支付罰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