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賺錢不吃力,吃力不賺錢(3 / 3)

同樣是農產品,大蒜和生薑的儲存有著較大區別。在山東省金鄉縣,儲存大蒜是以“洞”來計算的,一個冷庫間稱為一個“洞”,一個“洞”大約可以儲存600噸大蒜。與這種規模化儲存大蒜相比,萊蕪市的生薑儲存顯然是零打碎敲了。

所以早在2004年,山東省萊蕪市農業局副局長何蘭平在撰寫的萊蕪生薑產業情況調查報告中就提出,“下一步必須推進產業化進程,培植壯大龍頭企業,改進儲藏管理方式,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發展地窖儲藏。”

但顯而易見,大蒜和生薑在儲存方式和規模上的不同,並不妨礙遊資在炒作大蒜和生薑時對它們的共同關注:一方麵,大蒜和生薑的儲存時間相同,基本上都可以儲存2年左右時間;另一方麵,這兩種不同的農產品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和相似性,歸根到底它們都是調味品,性質差不多,大蒜價格的上漲也必定會帶動生薑價格上揚,並且這種“聯動”效應還非常明顯。

尤其是,每當大蒜和生薑價格上漲時種植大戶就惜售,而當價格下跌時又蜂擁而出進行拋售,這種心理在幫助遊資炒作農產品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儲存不力,反過來又傷害到種植戶自己的利益。

怎麼辦呢?山東省萊蕪市大王莊鎮的做法是,每年的生薑種植麵積隻增不減,2010年的種植麵積在2.4萬畝以上。他們抱著這樣一個死理:不管怎麼說,總體上看種植生薑的效益總要比種植糧食高。如果萬一不幸遇到生薑價格下跌,就把它們儲存起來“細水長流”。即使今年哪怕明年也沒有一個好價格,也不代表後年就不會“鹹魚翻身”。容易看出,這裏的重點實際上仍然是在解決生薑儲存問題:“家中有薑,心中不慌”!再來看遊資為什麼選擇炒作大蒜、綠豆、生薑等農產品,而不是新鮮瓜果、蔬菜,主要原因之一也在於儲存問題。

一般認為,大蒜、綠豆的價格炒作明顯有遊資介入痕跡,而葉菜、瓜果的價格起伏則主要是受天氣影響。是否容易儲存,是決定是否適合炒作的關鍵,也是決定利益分配傾斜的所在。

廣州市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葉燦江坦率地對記者說,每到夏季廣東菜價格就會上漲,雨季過後本地蔬菜供應量上升價格就會回落。他即使再有錢也不敢去炒作蔬菜,因為多數蔬菜難以儲存,是不適合炒作的,如果遊資要去炒作蔬菜,這風險就太大了 7。

1 陳清浩、李曉芬:《農產品瘋漲供求失衡?成本上升?遊資炒作?》,2010年5月13日南方日報。

2 胡軍華、黃世瑾:《農民無緣分羹農產品漲價,價值低估引來遊資炒作》,2010年6月1日第一財經日報。下同。

3 胡軍華:《農業空心化比糧價上漲更可怕》,2010年7月14日第一財經日報。

4 胡軍華、黃世瑾:《農民無緣分羹農產品漲價,價值低估引來遊資炒作》,2010年6月1日第一財經日報。下同。

5 趙敏、李誌全:《蒜農稱大蒜貴過豬肉20年不遇,種植縮水或是主因》,2010年5月12日中國新聞網。

6 李攻:《兩年上漲十餘倍,萊蕪生薑也坐上“過山車”》,2010年6月3日第一財經日報。下同。

7 曾頌、黃丹婷:《農產品不具備全線炒作條件,近期價格震蕩或持續》,2010年5月31日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