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炒作讓農產品種植風險驟增(1 / 2)

農民最講實惠,也最講道理。他們種植農產品並沒有想發財,當然也不想賠本賺吆喝,他們追求的是一個“穩”字——不但希望每年風調雨順,產量穩穩當當;同時也希望每年的農產品價格相對穩定,以便保證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下來有一個合理且穩定的回報。

而農產品炒作打碎了他們的這一夢想,使得他們不但要擔心種植,更要擔心銷售,導致農產品種植風險驟增。

1 價格波動讓農民無法安排生產

如果說農產品價格平穩有助於種植農戶判斷未來收獲前景的話,那麼農產品在遊資暴炒下價格起伏不定,這時候就很難正確判斷了,如果盲目擴大或縮減種植麵積,無疑是在賭一把。

(2010年)5月30日,記者在侯營鎮田莊村看到,50多歲的菜農老宋摘了一三輪車西葫蘆,來到“辛付玉菜站”。但是,他來晚了,菜販的車馬上要裝滿了。“什麼?不收了?我這一車西葫蘆怎麼辦?”費了一上午的勁,摘了一車西葫蘆,聽說菜販不收了,老宋感到很沮喪 1。

在這西葫蘆集中上市的季節,西葫蘆的收購價格一路走低,最貴的時候每斤1毛錢,最便宜的隻有2分錢。有人反映說,這兩天菜農如果來得晚一點西葫蘆就很難賣出去,所以經常能看到他們把賣不了的西葫蘆成車成車地倒在路邊溝裏。更多的菜農在傷心之餘,紛紛去田裏拔掉正在長瓜的西葫蘆,改種別的農作物。

可是,誰又能保證改種了別的農作物就會避免同樣的命運呢?

在山東省萊蕪市,自從1998年當地的生薑批發價在遊資炒作下達到每斤6元的天價後,接下來就一連出現了5年的低迷期。一些薑農在價格高點時紛紛擴大種植麵積,實在上當不輕。

萊蕪市薑農李傳璽是在1998年那時候開始種生薑的。他當時看到生薑的價格這麼高,覺得種生薑可以發財,所以種植麵積一下子擴大很多。

他說,許多人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種生薑的,可惜沒有趕上(價格炒作)的“好時候”,所以“種的時候是寶,種出來之後是草。”接下來幾年,生薑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 2。

距山東省萊蕪市不遠的安丘市的資料表明,當時受生薑價格高企刺激,安丘市的生薑種植麵積最高時達到3.3萬公頃,2001年下降到1.3萬公頃,2003年麵積更是下降到隻有1萬公頃,正好是最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而就在薑農們感到心灰意冷,覺得種生薑要賠錢、不願意種植生薑時,生薑的價格又從低點走向高點,在2003年到2005年之間迎來了“春天”。

不用說,這種價格大幅度起伏導致種植麵積大幅度增減,受衝擊最大的是種植農戶。

雖說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多種多樣,例如:生薑內銷市場供大於求,必須依賴出口;生薑質量不高,農藥殘留超標導致出口受阻;加工出口能力弱;生薑產業化程度低;企業和農戶利益掛鉤不緊密,共同抵禦風險能力差等等,但顯而易見,遊資在炒作生薑價格中推波助瀾、讓種植農戶無法把握也是一條重要原因。

以至於到後來,學乖了的薑農們在經曆了多次生薑價格大起大落之後,無奈之下隻好“守株待兔”——每年都保持相同數量的種植麵積,“以不變應萬變”。

遊資炒作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不但讓種植戶為難,也讓炒家們卷入這場“賭博遊戲”之中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大蒜之鄉河南省中牟縣冷藏協會會長劉少臣說:

都看到了掙錢時候的風光,沒有看到虧錢時候的辛酸。(另一個大蒜產地)河南杞縣因炒蒜死了好幾個人啊,中牟有好幾個人現在都不敢回家。

可即使這樣,明知接下來的蒜季不可預測因素太多,劉少臣們還是不得不繼續收蒜。他說:“弄了一輩子大蒜,不弄這弄啥?” 3

2 “三方議價”能保證農民得實惠

遊資炒作讓農產品種植風險驟增,但農產品總得有人去種,並且還總得讓他們有盈利,這個產業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如果缺少了這種保護措施,就會對整個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所以,雖說農產品炒作中最倒黴的是種植戶,但也並非就對此就束手無策了。

在著名的大蒜之鄉江蘇省大豐市裕華鎮,當地人不管外麵的大蒜價格炒得有多高,從來就不參與進去。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他們過去吃過市場投機的虧,現在隻想安安穩穩地種田,以便得到穩定回報 4。

“咱老百姓禁不起今天賺八千,明天賠一萬的‘折騰’。”晉豐村村民張忠勇一邊施底肥一邊說。2005年開始,蒜薹價格一路從3角錢一斤漲到兩三元,眼看著隔壁射陽縣的蒜農個個賺大錢,他也忍不住在2007年改種了蒜薹,沒想到當年市場就變了臉,最後3角錢一斤都賣不掉,虧了1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