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有同樣經曆的人在當地並不少。事實上正是從2005年開始,全國蒜薹的種植麵積以每年15%的速度猛增,到2007年時全國總產量已經達到20億斤,僅相鄰的江蘇省射陽縣就新增產量近4000萬斤。在這種情況下,大蒜的價格下跌隻是時間問題。
正是從這一事件中當地人認準了一個理,那就是農業種植要“高效”更要“穩效”。圍繞一個“穩”字,裕華人大力建造“冷庫群”,用於在大蒜價格低時吃進、高時拋出,通過調節市場供應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利益。
全鎮13個村,建了28個冷庫,總庫容達到2萬噸。去(2009)年鎮裏指導蒜農“囤”了1萬多噸青蒜,到春節上市賣到2元錢一斤,一下子就多賺了上千萬元。
為了保護種植戶利益,中國大蒜產業10強鄉鎮之一的山東省茌平縣馮屯鎮,在10多年前就開始通過“三方會談”方式來確定當地的大蒜、蒜薹保護價和結算價,以此來保護農民利益 5。
他們的想法是:無論大蒜價格高低起伏,如果種植大蒜的農民入不敷出、沒錢賺,那麼這個產業最終必將萎縮下去,並且遭到報複性炒作。
2010年6月2日上午,該鎮政府三樓會議室裏照例又迎來了“三方”與會者代表25人,其中包括4位恒溫庫老板(代表120家大蒜收儲加工企業)、18位蒜農代表(代表77個大蒜種植村的1.1萬戶蒜農)、3位機關幹部(代表鎮政府)。他們是通過群眾聯名推薦、大會集中選舉,經過綜合平衡最終確定的。
在舉行這次會談前,鎮政府常年聘請的36名負責大蒜供求、市場行情等信息搜集的信息員,已經向會議提供了金鄉、蒼山等20個縣市近期的蒜薹價格,做好了價格協商的充分準備。
當時的背景是,蒜薹價格高開低走,最高達到每斤3.7元、最低時每斤2.1元,總體來看差不多每斤3元。而當會議主持人提出這個參考價格後,馬上就有蒜農代表提出“不行”,他們的期望價格是每斤3.2元。最後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一致:蒜薹結算價定為每斤3.1元。
雖然這時候該鎮的蒜薹已經進入冷庫了,用於蒜薹的收購款項也早已備足,但仍然沒有進行結算,為的就是等這次“三方會談”確定一個“公道價格”,以此為依據進行結算。
像這樣的會談該鎮已經堅持了12年,每年的大蒜、蒜薹保護價和結算價都是這樣經過反複協商確定下來的。而事實上,由於這個價格是在充分協商基礎上確定的,所以蒜農和收購商都能接受。該鎮黨委書記李恩介紹說,12年來,每年的結算價都要高於保護價。
在這樣的“公道價格”下,蒜農隻要專心種植大蒜就一定會有錢賺。據參加這次會談的梁莊村蒜農張誌明介紹,2010年他種植一畝地大蒜淨賺6000元不成問題。
李恩告訴記者,“三方會談”初衷就是協調蒜農和大蒜收儲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促進大蒜產業的健康發展。蒜薹市場價2007年1毛錢左右,今(2010)年最高價達到3塊7。價格如此異動,沒有好的價格協商機製,會讓蒜農和收儲加工企業無所適從的 6。
這種獨特的“馮屯定價模式”在當地非常權威,又能為方方麵麵接受,協商價格完全是“隨行就市”。
例如,2007年該鎮執行的蒜薹價格是每斤1元的保護價,2009年全國大蒜種植麵積大幅度減少後,該鎮的大蒜種植麵積反而增加了1000多畝,全鎮達到3萬多畝,為該鎮初步形成大蒜種植、蒜薹保鮮、脫水加工等完整的一條龍產業鏈打下了堅實基礎。
1 鄒俊美、謝曉麗:《山東西葫蘆2分錢1斤無人買》,2010年6月5日齊魯晚報。下同。
2 李攻:《兩年上漲十餘倍,萊蕪生薑也坐上“過山車”》,2010年6月3日第一財經日報。下同。
3 楊光、劉金鬆等:《炒資不懼國家嚴打,再次奔赴蒜豆主產區》,2010年5月30日經濟觀察報。
4 王世停:《抱團協作:大豐裕華鎮蒜農拒絕“蒜你狠”》,2010年7月28日新華報業網。下同。
5 王兆鋒:《“三方會談”管住“瘋狂大蒜”》,2010年6月3日大眾日報。下同。
6 王兆鋒:《“三方會談”管住“瘋狂大蒜”》,2010年6月3日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