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炒什麼什麼被擠出流通領域(1 / 2)

大蒜、綠豆等農產品價格猛漲,必然會抑製消費需求,從而出現這樣一種怪現象:越是價格上漲得厲害的農產品銷售量越少,有的甚至因為炒作過度而被迫退出流通市場。

不用說,炒什麼什麼被迫退出流通,損害的可是所有人利益,尤其是那些收入微薄的弱勢群體。

1 餐桌上已很難見它們的身影

農產品出現最多的場合是餐桌,農產品炒作使其價格居高不下,首先抑製的是餐飲消費,包括日常家庭中的一日三餐和飯店用餐。

道理很簡單:價格的上升直接抑製了最終消費,炒的人多了,買的人少了,直接消費量也減少了,以至於直接導致零售商因為交易量嚴重萎縮不掙錢而拒賣。

2009年11月的濟南市菜市場上:

菜販們不賣大蒜,主要是因為進價太高,賣得又少,不掙錢。一位菜販表示,他最近一次進了50塊錢質量較好的大蒜,每斤3.8元,結果賣了好幾天,有時候別人買一兩頭蒜,臨走還多拿幾個蒜瓣兒,甚至還要賠錢,所以他決定近期不再進蒜賣了 1。

2010年5月20日,南京市白雲亭市場上的綠豆經銷商顧老板介紹說,2009年這個時候綠豆的價格是每斤5元,而現在已經上漲到每斤12元,翻了幾個跟鬥,真讓人不敢相信。要不是市場上購進了一批品質稍差的緬甸綠豆(小的多、幹癟的多),帶動了平均價格的下跌,總體價格還要高 2。

綠豆漲價也帶動了綠豆產品價格的上升,如2009年同期綠豆芽的價格是每斤0.5元、綠豆糕每斤5元、綠豆冰淇淋每隻1元多,而整整一年後就分別上漲到1.5元、8元、2元,分別上漲了一到兩倍。

價格上漲必然會壓縮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南京市民張阿姨說,他們每個月的菜錢是固定的,大米漲了不能不買,蔬菜漲了又不能不吃,剩下的就隻能是壓縮綠豆等非生活必需品開銷了,“能省則省”。

而一些綠豆攤位老板也有同感,他們說不要說顧客認為價格貴,就連他們自己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貴的綠豆。一些顧客一聽到這個價格掉頭就走,讓他們也感到很無奈。過去幾年一天至少能賣掉一袋綠豆(50斤),現在連10斤也賣不動。

2010年5月,北京市場上的大蒜在一年裏上漲了14倍多,於是大蒜出現在飯店裏的頻率就大大減少,有的甚至不再用大蒜作為菜品 3。

在北京川鄉、香庭園、“麻辣香鍋”等七八家中小型川菜餐館裏,麻辣香鍋中已經沒有了大蒜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數量眾多的花椒。而在拿渡、川成元、辣尚癮、龍順園等連鎖麻辣香鍋店裏,雖然鍋底裏仍然有大蒜,但數量也大幅度減少。過去是隨處可見蒜瓣,現在則到了翻來覆去找才能找到的地步。

餐館表示,蒜作為菜中不可缺少的輔料,它的高價讓餐館菜品的價格“漲不漲都為難”。“送不起了。一個包子才1塊多錢,一頭蒜就將近1塊錢。”包子店的老板告訴記者。

由於大蒜是輔料,分攤到每一道菜中的用量並不大,所以大蒜價格的暴漲使得飯店對菜價的調整頗感為難:價格漲上去吧,就怕嚇跑顧客;不漲吧,從它身上已經賺不到錢了,所以最普遍的做法是減少用量。

在北京某連鎖餐館擔任行政總廚的楚東舉例說:

東北名菜蒜燒鯰魚需要100克到150克大蒜作為輔料,去(2009)年大蒜按每斤0.5元計算的話,這部分成本為0.1元到0.15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是今年大蒜的零售價已達到8元,這部分成本就需要1.6元到2.4元,已經占到這道菜價格的7%左右,而作為這道菜主料的鯰魚進價並沒有變化。也就是說,僅僅大蒜就讓這道菜的成本增長了7%,而一般菜品的利潤率在20%左右,蒜價的上漲讓這道菜的利潤空間被擠壓。

麻辣香鍋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如果還用原來的量,大蒜的成本就從原來的“忽略不計”變成了占到鍋底標價的10%到15%左右。可大蒜又不是麻辣香鍋底料的主要調味品,商家也拿這蒜價沒辦法,調價也難,不調價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