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農產品炒作助長通貨膨脹(1 / 3)

農產品炒作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助長通貨膨脹。究其原因在於,在我國消費價格指數(CPI)計算中,食品也就是農產品要占30%的比例;農產品價格上漲對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我國消費價格指數統計數據中主要包括八大類商品價格,如食品、衣著、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等。由於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具有剛性消費特點,所以農產品漲價對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衝擊更大,這也是國際上采用“恩格爾係數” 1來衡量人們消費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麵對同樣的通貨膨脹,不同階層的人受害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舉個例子來說,對於月收入1萬元的消費者來說,每月因為農產品價格上漲增加200元食品消費支出,比例隻占2%,可以說微乎其微;而同樣是每月增加200元食品支出,對於月收入隻有2千元的消費者來說,比例卻高達10%,完全有可能感到吃不消了。

容易看出,農產品價格上漲得越厲害,通貨膨脹速度就越快,普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得就越快。

1 錯誤的市場信息會誤導生產

從微觀來看,遊資炒作農產品對農產品種植戶的最大傷害是:這種炒作會發出錯誤的市場價格信號誤導生產者,當種植戶在下季農作物種植麵積大幅度增加後,遊資炒作再轉移到別的品種上去炒,從而使得原來被炒過的農產品需求量大幅度下滑,種植戶出現大麵積虧損。

更不用說,即使在遊資大規模炒作這種農產品時,真正能夠從中賺取高額利潤的也是少數中間商和投機者,並不是種植戶。

就好比說,你見過炒房地產的人發財,你又什麼時候見過蓋房子的農民工發財了?而農產品種植戶在流通領域中,就相當於蓋房的農民工和炒房團之間的關係。

所以,基本上可以說這種炒作獲利和種植戶無關,或者說,農民種植戶從中得到的基本上是壞處而不是好處。

2008年5月,江蘇省大豐市裕華鎮大蒜種植戶的蒜苗種植成本,不包括肥料、人工等在內也要每斤0.60元,可是“五一”期間的銷售價格卻隻能賣到每斤0.35元,進入中旬後更是下跌到0.20元。要知道,這裏的裕華牌大蒜可是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呀。痛苦之餘,農民們隻好傷心地用鐮刀將蒜薹連同蒜葉一起砍掉扔在地裏作肥料 2。

而就在這同一時刻,相鄰的射陽縣臨海鎮卻傳出蒜薹賣得俏的消息。

剛賣完蒜薹的金海村蒜農董克成高興地說:“真沒想到,昨天蒜薹還是每斤1.05元,今天居然漲到每斤1.3元。”董克成激動地說,“今天,我賣了蒜薹865公斤,以每公斤多賣0.5元計算,一下就多賺了432元啊!”

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別呢?根本原因就在於每個人駕馭市場的能力不同,這就是買方市場的特殊之處。不用說,從總體上看,小農經濟是很難有實力駕馭市場的。也就是說,像射陽縣蒜農這樣的“運氣”並不是人人都有。尤其是在遊資炒作下,農產品價格和流通渠道本身是扭曲的,就像一匹狂奔亂跳的烈馬,你要想駕馭它又談何容易?!

所以,千萬別以為農產品價格暴漲農民就高興得不行,實際上,種植戶受炒作的影響,無論價貴價賤都是“最倒黴”的。

在大蒜主產地河南杞縣,秦阿姨家裏今(2010)年種了2畝早熟蒜。一周前,她已經把蒜全部賣出。她告訴記者,最早的那一批能賣出5元1的高價,但隨著新蒜供應量加大,現在隻能賣到1.5元至1.6元1斤。秦阿姨說,附近很多人都把大蒜地承包出去了,他們家種的不多,就沒有包給別人,“幸虧沒有承包出去,我今年一畝地的淨收入是5000元,他們一畝地隻給3000多元,差了2000元呢!不過,我們家種蒜也是今年才賺錢,前兩年蒜價太便宜了,都是虧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