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秦阿姨處境完全不同的是,每年都有經銷商到他們那裏大批量收購大蒜,然後直接放在冷庫裏,等到價格漲上去以後再賣出。
秦阿姨說,他們村裏2010年有好幾個人因為倒騰大蒜賺了不少錢,並且還換了新車。不過這行當也不好做,前兩年河南省就有好幾個人因為做大蒜生意賠了錢,喝農藥自殺了。
由此可見,農產品炒作究竟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一清二楚。對於他們來說,最簡單的辦法是采取鴕鳥政策:惹不起,躲得起——今年什麼賺錢,明年就種什麼;別人種什麼,我也種什麼。以至於連一些“××之鄉”的招牌也不得不忍痛割愛,被換來換去。
記者今天(2010年5月11日)致電曾獲農業部授予“綠豆之鄉”稱號的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卻很意外地被告知:“‘綠豆之鄉’已經是10年前的事,現在已經沒多少人種綠豆了。”縣裏的解釋是,種綠豆不賺錢,現在農民都紛紛改種經濟效益更好的玉米。資料顯示,從2002年起,我國綠豆播種麵積與產量均呈下降態勢 4。
看看,由於遊資炒作導致農民看不清種植方向,這就是一則典型案例。如果不是實在迫不得已,又有誰願意輕易把自己具有雄厚基礎的“××之鄉”招牌換掉呢?
話說時間到了2010年,玉米、綠豆又同時成為這輪農產品炒作的主角,接下來農民種植戶是繼續堅持原來的種植品種還是轉移目標呢?如果選擇改變種植品種,那麼這樣轉移來轉移去又什麼時候是個頭或者究竟有沒有頭呢?!
2 錯誤的價格信息會形成漲價預期
從宏觀來看,遊資炒作農產品會對國民經濟發出錯誤的價格預期信號,從而由少數幾項農產品價格的短期飆升帶動其他農產品價格跟風上漲。
一些炒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直言不諱地說:
炒作確實是農產品漲價的罪魁禍首,但蔬菜價格上漲與他們無關,他們隻是參與了綠豆、大蒜的炒作,而黑豆、薏米、糯米等雜糧的走高多是跟風所致,並非炒作引起的 5。
雖然這種辯解很難判斷真假,但不容否認,農產品炒作的“示範效應”會給其它農產品和基礎物資價格的上漲造成較大的漲價預期,以及成本推動型對通貨膨脹壓力的提升。
毫無疑問,即使是小宗農產品價格上漲,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對農產品特別是食品的漲價預期。因為在我國的糧食消費中,口糧直接消費比例大、替代性小,尤其是大多數城鎮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就更是如此,他們對糧食等食品價格非常敏感,承受能力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記者采訪時頗為感慨地總結:“農產品價格上漲一輪接一輪;一個產品接一個產品;一個環節傳導到一個環節。” 6
就總體上看,農產品價格波動具有較強的傳導性、同步性、放大效應,一種農產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完全有可能形成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的不穩定預期,從而帶動其它農產品價格在短期內也全麵上漲。
從具體數據看,有關部門研究的結果是:玉米價格每上漲10%,會使現行豬肉價格上漲5.3%;大豆價格每上漲10%,會使豬肉價格上漲7.8% 7。
而實際上,農產品價格上漲了,其他什麼東西價格都要漲。
2010年端午節前,遼寧省鞍山市的粽子價格大幅度上漲,原因是粽子原料的價格大幅度上揚了,部分品種的價格漲幅在50%以上。例如,其中江米(白糯米)、大黃米的價格每斤分別上漲了3.4元到3.5元、2.8元到3元,粽子的價格難道還會不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