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農產品炒作助長通貨膨脹(3 / 3)

而來自福建省龍岩市的消息,受綠豆、黑豆等雜糧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當地綠豆湯的價格也比上年同期上漲了2倍,由每杯的1元漲到了3元 8。

如果說,直接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價格上漲還有情可原的話,那麼其他與農產品看起來完全沒有關係的工業品和服務消費價格也在漲,好像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在上海浦東某外貿公司工作的白領蔡小姐最近有點“怕逛街”。“上個月的CPI真的隻有2.8%?”接受記者采訪時,她首先質疑CPI數據有“忽悠之嫌”。據她描述,她經常購買的幾個品牌的鞋子、衣物和化妝品,今(2010)年夏季新品的價格都讓她“很受驚”。“去年三五百,今年就七八百,去年一千出頭,今年就兩千出頭。”蔡小姐說,“8000多元的工資,以前還經常買點品牌貨,現在偶爾出手都要糾結半天。” 9

其實這種現象很好回答,因為農產品價格上漲了,工人和服務員的生活開銷也相應提高了,工資就得增加,從而帶動產品漲價。雖然這個幅度有大有小,但在遊資炒作所造成的漲價預期下,傳導效應並不小。

正因如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2010年5月11日在月度新聞發布會上分析說,我國“4月份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主要是食品類和居住類價格上漲帶動所致。”具體地說,就是蔬菜、鮮果等食品類價格的上揚,前者同比上漲24.9%,後者上漲16.4%。而在我國CPI指數中,食品也就是農產品要占到30%的比重,所以農產品價格上漲會對CPI指數有明顯推動作用。數據表明,4月份我國食品價格上漲5.9%,拉動CPI指數上漲了1.9個百分點 10。

而在此前的2010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提出用“五大招式”來管理通貨膨脹預期,其中就有一條是“采取綜合措施增加國內農產品供給,保持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可謂切中要害。

1 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是指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從統計資料中發現消費結構的變化具有這樣一個規律: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重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會逐步下降。

2 楊樹立:《蒜農不同境遇告訴我們什麼》,2008年8月13日新華日報。下同。

3 孫晶、鄭秋元:《菜價暴漲不止幕後調查,煤老板花幾億炒大蒜》,2010年5月17日羊城晚報。

4 錢忠軍、葉鬆亭:《10元一斤:綠豆比肉貴,遊資炒作助推價格暴漲》,2010年5月12日文彙報。

5 陸誌明:《農產品炒作與遊資之患》,2010年6月3日上海商報。

6 劉洋:《一棵蔬菜引發的通脹之爭》,2010年5月25日國際金融報。

7 施維:《理性看待農產品的投資屬性》,2010年6月2日農民日報。

8 郭愛民:《部分地區粽子原料價格大幅上漲》,2010年5月29日新華社。

9 劉洋:《一棵蔬菜引發的通脹之爭》,2010年5月25日國際金融報。

10 陳清浩、李曉芬:《農產品瘋漲供求失衡?成本上升?遊資炒作?》,2010年5月13日南方日報。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