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不是不能炒,關鍵是適度(1 / 2)

商品炒作在計劃經濟時代是絕對不可以的,也是不可能的。可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既然有投機資金存在,就必定會存在炒作,並且遊資炒作還是投機炒作的主體。如果沒有了遊資炒作,也就不會有投機炒作,就不會有市場經濟了。

現在的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對遊資炒作缺乏足夠有效的監管,以至於讓國內外遊資從股市、樓市到小宗農產品市場一波波興風作浪,不但釋放出錯誤的價格信息,而且直接造成廣大股市散戶、中低收入購房剛性需求者、普通百姓消費者的經濟損失及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

當然,話又說回來,即使在市場經濟成熟的發達國家,對短期遊資炒作的市場監管態度也是非常謹慎的。究其原因在於,打擊遊資炒作和自由市場經濟兩者之間的“度”很難把握得好。換句話說,怎樣在打擊遊資炒作的同時避免誤傷資本自由運作,目前來說還是一個難題。

所以眼下能做到的是:如果想要完全禁止遊資炒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但應當把這種炒作對象、幅度控製在適當範圍內。

1 遊資是“水”,需要疏導

有人把遊資比作是“水”,無論什麼地方,沒有水當然不行,可是水多了也會泛濫成災,所以最理想的是恰到好處。

遊資作為金融市場中的“水”,最理想的辦法是吸引它們更多地進入實業領域,這樣做會對增加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發揮它應有而巨大的作用。如果任其在資本市場流動和炒作,不但不會創造財富,並且還會提高百姓生活成本、變相剝奪國民財富。

那麼,怎樣才能把遊資吸引到實業投資中去呢?最有效的辦法不是行政幹預,而是要讓它們看到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樂觀預期,以及投資渠道要力求暢通。遊資對未來盈利預期樂觀了,並且投資渠道暢通了,不用你“引導”,它就會自然而然奔向它該去的地方。

針對遊資“喜新厭舊”的特點,政府可以特地為它們開辟一些新的投資領域,引導它們有序進入新興重點投資領域,如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型項目、環境保護項目、節能技改項目等。這些項目投資額度大小隨意,回報率高,當然投資風險也可能較大,但這符合遊資的喜好。

正如創盈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陳紅炬所說的那樣:

更為現實和見效更快的方式是引導民間資金進入風險投資機構。目前最大的障礙還是來自於觀念,大家對風投並不十分了解。投機炒作不具有持久性,一定會遇到政策的調控。資金進入風投機構就意味著專業規範,可以規避遊資急於尋找目標的周期性煩惱,得到長期穩定的收益 1。

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看,任何社會都必然會有一部分資金從實體經濟中出來後不再進入再生產領域、而是溢出進入投機渠道的,這並不奇怪。但必須明確的是,這部分溢出資金既然成為了“遊”資,就不會再對整體經濟的產出、服務產生實質性影響;它的主要作用是影響原有產出、服務的價格變化,既可能搞活經濟,也可能搞亂經濟。

這就是我們在遊資炒作下看到,為什麼部分商品如眼下的農產品價格會大起大落的原因。正是它們改變了有效市場下的價格信號,從而讓人們感到驚訝、恐懼和不可思議,才會造成市場價格的大幅度震蕩。

有鑒於此,建立公開、透明的信息製度對規範並打擊這部分遊資炒作是最有效的。當然這裏的信息並不僅僅局限於農產品價格,更包括與遊資來源和使用有關的信貸投放、金融管製、地下錢莊監管,既包括企業也包括個人,既包括國內遊資也包括國際遊資。

附帶說一句,既然遊資不會對整體經濟的產出、服務產生實質性影響,那麼對於我國現階段這樣一個“以實體增長為先”的發展階段來說,打擊遊資過度炒作就是非常及時和非常必要的 2。

具體到農產品炒作來說,政府當然需要出麵幹預,但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如果由於過度幹預市場,使得農產品商販失去信心,市場交易很冷淡,那就會事與願違,傷害最大的仍然是農民種植戶。

從這個角度看,嚴格地說,打擊農產品炒作不如說是規範農產品市場經營。當然即使這樣,其前提條件也是不能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否則就是與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國策相背離的。

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網站在2010年6月23日發布的簡報中所指出的那樣 3:

對商品期貨市場的一定監管是可取的,但任何幹預都應謹慎進行,不應對農產品投機施以嚴格限製或頒布直接禁令。兩年前,全球食品價格的上漲可能因有組織期貨市場內投機活動而放大,但總體而言,限製或禁止投機交易的弊端大於利好。鑒於期貨投機活動隻是影響短期價格,遏製投機的措施恐怕無法收到意料之中的長期效果,任何限令隻會讓投機者遠離交易,這必將減少市場上出於對衝目的而存在的流動性。

報告認為,市場監管的目的應當是增強市場良好運行信心。對此比較好的辦法有兩條:一是增加農產品期貨交易相關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供應量,二是密切調查交易商在任何情況下發生的可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