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後一點,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正在實行,做得比較好。總而言之,農產品市場的監管目的在於推動市場運作,而不是禁止投機。
2 尤其要限製國際遊資進入
在打擊遊資炒作農產品時,相對而言,國際遊資比國內遊資更難以把握和控製,打擊難度也更大。所以,政府非常有必要從國家糧食和蔬菜安全的高度,來限製國際遊資在我國農產品領域的炒作和衝擊。
在國際糧油市場上,有簡稱A、B、C、D四大糧商的說法。它們都是全球500強企業,壟斷著全球80%的糧食交易量,因而對全球糧食的進出口買賣、食品製造與包裝以及價格製定具有重大影響力。其中:
“A”,是指美國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公司(英文Archer Daniels Midland,簡稱ADM),是全球最大的油籽、玉米、小麥加工綜合性企業之一,目前在全球60多個國家擁有1100多家子公司,員工2.4萬人。該公司2000年正式進入我國,著名的“金龍魚”品牌就屬於該公司與新加坡豐益集團共同組建的益海嘉裏集團。益海嘉裏集團在我國直接控股的工廠和貿易公司多達38家,並且直接參股山東魯花集團等多家國內著名糧油加工企業,工廠遍布全國,堪稱我國最大的糧油加工集團。除此以外,該公司不惜巨資挺進我國東北的大豆根據地。2010年7月,該公司還在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香港發售部分中投資1億至2億美元,可謂意味深遠。
“B”,是指美國的邦吉公司(Bunge Limited),這是一家全球一體化農商和食品企業,經營著從農場到消費者的食品鏈,是全球最大的油籽和瓶裝蔬菜油生產商、全球第四大穀物出口商,美國最大的幹玉米加工商、第二大大豆產品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第三大穀物出口商、第四大穀物倉儲商,在全球32個國家擁有2.5萬名員工。
“C”,是指美國的嘉吉公司(Cargill),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私營控股企業、最大的動物營養品和農產品製造商,經營範圍涵蓋農產品、食品、金融、工業產品和服務,在全球68個國家擁有16萬名員工。該公司從20世紀70年代初就進入我國,目前在我國擁有37家獨資或合資企業,5000多名員工。
“D”,是指法國的路易·達孚公司(Louis Dreyfus),這是一家全球第三大、法國第一大糧食輸出商,全球糧食輸往俄羅斯的第一大出口商,擁有法國第五大銀行路易·達孚銀行。該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從事穀物、油料、油脂、飼料、大米、肉食、食糖、咖啡、棉花、天然及人造纖維、電力、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產品的貿易及政府債券和金融證券業務。該公司從1973年開始與我國發生貿易往來,2005年開始在我國從事玉米貿易,2009年在我國擁有348名員工。
可以說,上述四大企業無論哪一個在我國的運作都有較大影響力,更不用說惡意炒作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國政府最高領導人可以說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即“外資滲透農業會留下後遺症”。遺憾的是,許多地方政府並沒有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這上麵來,仍然在盲目引進外資。
有鑒於此,各級政府都非常有必要嚴格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反壟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嚴格審查、調控國際資本對我國農業和農產品領域的投入,尤其要限製這方麵的大規模投入。當國際遊資投入達到一定的行業規模時,就必須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來出麵進行遏製。
對此,東方艾格糧食產業分析師馬文峰建議:
國家可以控製跨國公司一次性投資農業項目的數額,但公司讓很多人參與,就很容易做大。(所以)不能單看在某行業一個企業參股多少,而是要調查相關聯的企業,可能跨國公司參股多個企業便能形成壟斷,不過,這確實很難監管 4。
而從國際上看,韓國等國家對農業保護的成功經驗表明,對於外資進入農產品行業至少需要有兩大限製:一是對進入範圍進行限製,最初隻能以終端產品、非敏感產品為主,當涉及到糧油產品開放時要特別審慎;二是要限定外資企業的進入比例,例如單個外資企業的進入上限隻能是10%到15%,目的是避免全行業被外資控製的局麵出現 5。
1 胡彥殊、李毅:《遊資“煩惱”何以疏解》,2010年6月2日四川日報。
2 陸誌明:《農產品炒作與遊資之患》,2010年6月3日上海商報。
3 王超:《FAO:過嚴監管農產品期貨弊大於利》,2010年6月24日中國證券報。
4 《熱錢輕易炒高農產品價格,成最有投資價值領域》,2010年6月12日南方農村報。
5 呂福明:《外資6億美元砸向中國蔬菜業,黑石牽頭控製物流》,2010年5月19日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