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農產品炒作,信息透明要說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俗話說“天災人禍”,“天災”之後“人禍”就在附近徘徊了。具體到這次農產品炒作來說,甲型H1N1流感、西南地區旱情、北方持續低溫等等當然都是“天災”,但這卻給遊資選擇炒作方向(人禍)提供了契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加強信息公開、交流、溝通,就會非常有助於打擊遊資炒作。
所以容易看到,這次遊資之所以能輪番炒作大蒜、綠豆、辣椒、三七、土豆、玉米等農產品,就是這些炒家把它們當作一種金融“玩具”來看待的。通過製造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陷阱來低吸高拋,從中大賺特賺;而可氣的是,生產這些“玩具”的種植戶根本就辨不清這些信息是真是假,不知道這究竟是市場調節的結果還是有人在進行操縱,甚至根本不知道還有這些信息在流傳,難怪他們玩不起這個遊戲了。
1 價格戰的實質是信息戰
價格戰的實質信息戰。換句話說,遊資的這輪農產品炒作之所以能“陰謀得逞”,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對稱幫了他們的大忙。
山東省金鄉縣有一位大蒜經紀人叫李兆芳,曾經當過村長,在他看來,一個人活在大蒜之鄉,最關鍵的是要學會使用和利用媒體,這是多年前村裏曾經住過的一位老幹部告訴他的,他說這句話讓他受用終生 1。
李兆芳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地印著傳真、手機、QQ號,甚至還有一個他自己創辦的大蒜網網址。他說,他曾經仔細觀察過他的一個客戶,她是來自溫州的60多歲的老太太,雖然每次隻來金鄉十幾天,並且連大蒜的好壞也搞不懂,可是每次來都能賺錢,從來沒有賠過錢。更牛的是溫州市某縣的一位縣委書記,他自己從來不來金鄉,而是打個電話在李兆芳這裏存500噸大蒜,一轉手就賺了10倍。
在李兆芳眼中,這一切都歸功於對信息的把握。“東北人哪年來金鄉哪年賠錢,南方人哪年來哪年賺錢,”關鍵在於“南方電腦先進”,而電腦則是媒體的一部分。
李兆芳介紹說,上麵這位溫州老太太來了後整天就是坐在家裏看電視,從來不做別的事。而她所看的電視頻道永遠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經濟頻道,於是他也照著做,回家後把家裏的電視永遠鎖定在這兩個頻道上,除此以外床邊上還放著一台永不關機的筆記本電腦。
李兆芳平時在家裏經常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有的問他要農民工,有的要大學生,他則非常樂意免費提供這些服務。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些年來經過他介紹出去的人有幾萬人。
他把這種“學雷鋒”提高到數據庫營銷的高度來認識。他說,遇到大蒜行情好的時候,當接到這些來電問他要人的電話時,他隻要隨便輕描淡寫地說幾句,雙方就可以談合作了,“這就是信息的價值”。
西方有句諺語叫“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在農產品炒作中,公正、透明的農產品信息是遏製炒作的有效辦法。遺憾的是,目前有關農產品信息的交流和傳播渠道非常缺乏,並且還經常受到歪曲。
具體地說是,一方麵,農產品種植戶和經營戶所獲得的價格信息非常不對稱,與遊資炒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另一方麵,農產品本身的特點是標準化、品牌化程度低,產品的品種、規格、價位很難有效對應起來,所以即使得到了價格信息其作用也會大打折扣,很難形成良好的價格機製。
例如同樣是大蒜、綠豆、白菜,如果你僅僅得到一個農村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或者平均價,可是卻不知道具體品種、規格、產地、消費地區,這樣的價格就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相比而言,工業品價格雖然同樣涉及到品種、規格、產地、消費地區等因素,其價格信息的參考作用就要有用得多。
順便一提的是,有些“樂觀派”認為,這輪農產品炒作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實物流通和價格信息的透明度,是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這個觀點是不對的,因為遊資炒作和農產品充分市場化完全是兩碼事。具體地說是:
遊資以炒高價格為目的,是短期行為,暴漲之後是暴跌。缺乏資金、信息、技術的農民如果以炒高的價格為信號去擴大種植麵積,種植風險無疑將大大增加,一旦遊資迅速撤離,農產品價格暴跌,受傷的還是農民。大蒜、綠豆等農產品主產地的農民也是“受害者” 2。
信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農民種植戶看到的價格隻是“現在”的價格,無法正確判斷“以後”的價格走勢。
以大蒜種植為例,決定他們擴大或縮小種植麵積的依據,一是市場價格,二是從眾心理。這兩者之間密切相關。例如,由於大家一致看好“現在”的市場價格,而采取同一舉措去擴大或縮小種植麵積,那麼到了下一季,“將來”的大蒜價格就會和“現在”相比有很大差異,甚至天壤之別。從曆史上看,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很難避免這種矛盾,這也是農產品價格炒作隔幾年就要來一次的原因。
2 規範信息發布可治惡意炒作
規範信息發布,非常有助於抑製惡意的農產品炒作。除此以外,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也是一條可取之路,至少要比一味打壓農產品價格或者用道德譴責遊資炒家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