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人提出,應當量化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並把它納入“十二五”規劃中的建議,宋曉梧擔心,在目前的政治體製下,這樣做很可能會變成用行政手段來強行漲工資,到最後變成政府幹預企業自主權的一場遊戲。還不用說,這種擔心有變成現實的可能[4]。
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郭正模指出的那樣,如果通過行政手段來促使最低工資標準按照每年20%的速度增長,以此來實現“收入倍增計劃”,這實際上是一種工資管製,是政府對企業市場交易行為進行的一種幹預,缺乏科學依據。
可是,如果不這樣做,又如何實現“收入倍增計劃”呢;或者說還要不要堅持原來的“收入倍增計劃”呢,這些都是對政府的考驗。
這裏順便一提的是,政府如果一定要在微觀上幹預企業,倒也不是完全無事可做。
據世界銀行前官員劉植榮對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工資狀況進行的研究,在全球各國,凡是受人民之托、為人民辦事的人都屬於公務員,所以我國非常有必要按照“國際慣例”,把國有企業職工的工資標準參照公務員來執行。因為國有資產原則上屬於全國人民所有,人民雇傭一些人經營這些企業,他們的工作性質和政府機關公務員完全一樣,國有企業職工原則上應當屬於公務員範疇。“不能憑借自己的壟斷地位發天價工資,變相竊取人民財富……如果不解決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中國列車就無法前進,中國就建不成和諧社會,隻能使社會越來越動蕩、越來越不安全。”[5]
把國有企業的這條卡住了,其他方麵參照企業屬性完全放開就行。
第三節 小河有水大河滿
小河有水大河滿,指的是政府對企業、職工應當欲取先予。如果抱著一種急功近利心態,不能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三者之間的分配關係,就會不利於經濟發展,甚至葬送過去的改革開放成果。
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中,人口紅利因素起很大作用。可是應當看到,這種基於人口紅利的經濟增長,對我國絕大多數勞動者來說並沒有帶來多少利益;所以隨著今後人口紅利因素的消失,這方麵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亟需加以改進。
例如,1990年我國GDP隻有1.87萬億元,2010年已經快速增長到47萬多億,可是要看到,那些在城裏打工的農民工的生活狀況在這20年裏就沒有得到多大改觀。資料表明,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工12年間的平均工資隻上漲68元,實際上是不增反減[6]。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表麵上看是用工單位不肯給工人增加工資,而實際上,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人口紅利在起作用——有那麼多數量龐大的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進入非農部門,企業當然就“不用”給工人提高工資了:你不做自然有人來做。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人口紅利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一旦現在乃至以後沒有了人口紅利,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甚至反而是一件好事。
歸根到底,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是增加勞動收入。如果像過去那樣經濟增長20多倍,可是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在減少,又要這樣的經濟增長幹什麼呢?
上升到理論高度,人口紅利的存在會使得政府在宏觀製度層麵更加偏愛資本,而不是偏愛勞動力,這是與以人為本相背的。
所以能看到,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間,我國政府在優待資本方麵出台了一係列法律政策,如稅收減免和稅收優惠等;可是在勞動力方麵出台的優惠政策很少,即使有也往往流於形式。
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外來人口,如果他能給這個城市帶來一定量的資本投入,馬上就能得到當地政府在戶口遷入、稅收減免、子女入學等方麵的優厚待遇,甚至享有一定“行政級別”;可是如果他隻是單純在這個城市出力流汗,就會處處遭遇各種意料不到的困難。
今後人口紅利的消逝,將會帶來兩大變化:在政府層麵,會迫使政府改革各種勞動力流動製度,如同工同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放戶籍製度等,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在企業方麵,會迫使企業在日常經營中重視勞動力因素,以更高的勞動報酬、更好的用工條件來吸引勞動者,而不是隻想著如何克扣勞動者。
道理很簡單,這時候的勞動力已經從買方市場[7]轉向賣方市場,否則“人往高處走”,勞動力就會跑到其他條件比你更好的地方去打工。如此這般,會有助於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社會普通勞動者,反過來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企業好了,中產階級的日子才會好起來。都說中產階級應當成為國家主體,這樣的國家才會安寧和穩定,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2007年《世界財富報告》表明,全球百萬富翁的構成是:36%擁有企業或出售企業,22%來自工作中的高收入,20%是遺產繼承,11%是投資獲利,9%來自股票期權,2%是其他渠道[8]。
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最多的是工薪階層,也就是說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收入。對照上麵的構成,如果你無法在工作中取得高收入,而隻是“中等”收入,基本上就被排除在百萬富翁行列之外了。
相反,如果你不是處在中等收入國家,而是處在人均GDP12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家,這時候你在這個國家中得到的仍然可能隻是“中等”收入,但與中等收入國家的中產階級相比,還是要高出許多倍。
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大河有水小河滿”,或者反過來“小河有水大河滿”,兩者之間是相通的:整個國家富裕了,哪怕你即使仍然是工薪階層,也會因為已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個人也變得富裕起來。
就好比說,中等收入國家的道路是一條普通公路,路麵上到處是泥濘和陷阱,你的開車速度就怎麼也拉不起來,讓急於到達目的地的你隻能幹著急;可是當你換了一條通道,行進在高收入國家專用的高速公路上後,因為沒有了這些坑坑窪窪,沒有了交通阻塞,所以無論車速還是心情都會一下子提起來,不再像過去那樣壓抑和沮喪。
雖然你可以說這是一種“偷懶”辦法,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就是這樣。否則,如果你處在中等收入國家,既不會像李彥宏一樣創辦一家賺錢的企業,又不會像任誌強那樣有一份高收入工作,又沒有像汪小菲一樣有個會賺錢的媽媽,更沒有條件像巴菲特一樣選擇到一隻盈利率高的股票,即使找到一個像馬雲一樣的好老板他也不要你……那麼你想想看吧,你就隻能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掙紮,要想跨越這個陷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就是企業環境、社會發展階段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