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跳板八:建立良好企業生態(3 / 3)

第四節 改變國有企業一枝獨大

國有企業一枝獨大,並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隻有改變這種狀況,我國的經濟發展才會保持更多活力,有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國改革開放前的國有企業(全民所有製企業)雖然占有巨大的全民資源,可是和全國人民的利益並沒什麼直接掛鉤,表現在:一方麵,全國人民並不知道對該企業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權益;另一方麵,該企業也不知道對全國人民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義務。所以發展到現在,雖然這些國有企業為國家財政貢獻了巨大利潤,可總無法引起全國人民對該企業的熱愛和擁護;相反,許多大型工業企業甚至還要因資源利用問題,與當地群眾、政府發生激烈衝突。原因就在這裏。

這樣的國有企業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能發揮什麼作用呢?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胡德平認為,我國的國有企業過去是舉全國之力來進行改製的,國家銀行主動幫它們從債務中剝離出來,職工或分流下崗或買斷工齡,目的就是為了讓改製後的國有企業能輕裝上陣。而現在國有企業輕裝上陣了,卻反過來與民爭利,這種改革就有點變樣了,老百姓當然會質疑這樣的全民所有製是不是真是全民的[9]?

換句話說,國有企業如何真正代表全民利益,如何在幫助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發揮“長子”作用?實際上,這就涉及到誰能真正代表“全民”的問題了。

從曆史上看,自從1983年國家對國有企業實行“利改稅”政策以來,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裏,國有企業並沒有向政府上交利潤,隻是在近幾年才把利潤的5%交給政府,2011年這一比例調整為15%。可接下來要問:政府就能代表全民嗎?政府財政就能代替全民權益嗎?胡德平認為這兩者之間並不是一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國有獨資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後,它就既是國有企業又是上市公司。作為上市公司,它應該給股民分紅,並且接受股民監督;而作為國有企業,它就必須給全國人民(而不是政府)支付紅利。

政府從中得到的應該是稅收,而不是利潤。國有企業占用的資源是全民的,所以它所獲得的利潤的一部分應該支付給全民;國有企業絕對不能因為上交利稅給國家了,就回避對全民應盡的義務,這是兩碼事。那怎麼給全民呢?那要劃入到每個國民的口袋裏才算。

正因如此,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有代表建議政府把最近兩年國有企業的利潤用於全民分紅,發放4萬億元消費券。這種消費券可以設置使用年限(例如兩年),一次性消費,不找零。從數量上看,發放4萬億的數額完全可以承受;並且,由於這一做法沒有改變全社會貨幣供應量,所以不會推高通貨膨脹[10]。

在這方麵,蒙古的“全民分紅”等措施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消除絕對貧困、縮小貧富差距方麵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如果我國暫時還做不到這一點,那就要扭轉國有企業一枝獨大局麵,給不同所有製企業平等競爭創造良好環境。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所說的國有企業包括有形企業,也包括無形企業。尤其是後者,其隱性作用在破壞經濟發展方麵更容易被人忽略。

例如,2011年4月末,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記者選擇國內最長的直達運輸線路之一“廣東-遼寧”線,跟隨貨車司機進行三天兩夜的體驗。結果表明,運費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被用在高昂的過路、過橋費上,而且都是“一口價”,根本不可能討價還價。具體數據是,2800多公裏的路橋費為8978元,占這趟運費收入27500元的32.6%。相比而言,我國路橋企業的暴利要遠遠超出石油、證券、房地產、金融等行業。

據介紹,2010年我國貨物運輸總量的75%是由公路承擔的,過路過橋費占運輸成本的20%到30%。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數據,以物流費用率(物流費用與物流物品價值之間的比值)為例,2010年我國物流費用率為9.9%,而日本隻有4.8%[11]。一方麵是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麵是路橋企業居然成為暴利行業,企業生態環境還怎麼能得到改善、提高呢?

所以,改變國有企業一枝獨大,理所當然應該擠出這樣的暴利,降低費用、還利於民。因為這種坐收漁利行為已經嚴重威脅到經濟發展了。

[1]夏燕燕、魯怡:《包容性增長: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營報》,2011年4月1日。

[2]唐海濱:《企業生態理論的基本框架初探》,價值中國網,2007年12月25日。

[3]阮修星:《專家: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仍處黃金期》,《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12月7日。

[4]《中國將掉進中等收入陷阱,分配不公致貧富差距大》,天津網,2010年12月13日。

[5]劉植榮:《國外工資狀況概覽——世界工資研究報告》,《中國改革報》,2010年3月16日。

[6]傅蔚岡:《人口紅利消逝或是好事》,《時代周報》,2011年4月25日。

[7]買方市場是指供大於求,買方在交易上處於有利地位,所以交易價格有下降趨勢。與此對應的是賣方市場,即賣方在交易上處於有利機會。

[8]張蓓、羅燕紅等:《中產傷不起》,《錢經》,2011年4月8日。

[9]謝湘、桂傑:《胡耀邦之子談改革成效:說太平盛世言之過早》,《中國青年報》,2011年4月26日。下同。

[10]葉曉楠:《步步高老總建議用國企分紅向全民發4萬億消費券》,《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4月10日。

[11]劉夏:《路橋收費暴利超過房地產,2800公裏收近9000元》,《新京報》,2011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