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跳板九:機會麵前人人平等(2 / 3)

從國際慣例看,基尼係數小於0.2時表明這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是“高度平均”的,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0.3~0.4之間“比較平均”,0.4~0.6之間為“不平均”,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在這其中,0.4是國際公認的貧富差距警戒線,超過這條警戒線容易發生社會動蕩。而從我國看,目前的基尼係數在0.5左右,並且有繼續攀高態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表麵上看最突出的問題是收入不公平,實際上比收入不公平更嚴重的是機會不平等——由不平等造成的不公平。

從邏輯關係看,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最典型的是平均主義難道能說是公平的嗎);但公平的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現代福利經濟學認為,社會成員的經濟平等分為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兩大類,機會平等才是實現社會收入平等的根本途徑。

總體來看,保障機會平等最基礎的是保障營業自由、投資自由、契約自由、合同自由。如果市場主體從事的是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就應該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凡是沒有法律禁止的行為就是合法行為,應該受法律保護,不允許以任何“整頓秩序”之類的名義加以停止或關閉。“整頓秩序”難道就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這是無法無天的表現。

尤其是一些合法經營也因某種原因被臨時停業或被取締,並且還得不到任何補償,這更是嚴重違反社會公平法則的。

第三節 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

在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中,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這也是我國政府應該特別關注並下大氣力扭轉的地方。

從概念看,機會平等主要是指法律、市場、權利、教育、醫療保健、就業、各種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平等,也叫起點平等;結果平等主要是指收入、財富、地位、權威、各種社會福利等方麵的平等。

無論過去的農民暴動還是當代前現代主要農業國家,“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的都是結果平等。可是要知道,僅僅追求結果平等不但不能實現完全的平等,甚至還會帶來其他一係列問題。

從現代曆史看,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都曾經追求過結果平等。我國過去反對“八級工資製”、反對以按勞分配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法權”,就都是追求結果平等。可是這種人為拉平收入分配的“大鍋飯”製度,結果是什麼呢?最終還不是因為貧困而脆弱的經濟基礎無法支撐社會發展而破產麼?盲目追求平等,不但實現不了結果平等,還嚴重挫傷了經濟發展動力,最終不得不放棄這種追求,重新回到追求機會平等的老路上來。

在2011年4月舉行的中國博鼇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中等收入陷阱的亞洲式規避”分論壇上,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穀認為,我國要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強調機會平等,而不是過度強調結果平等[5]。

2010年10月中央召開十七屆五中全會後,高層委派智囊團了解社會各界對五中全會精神的反應,得到的反饋意見也大都集中在兩點,一是“要求推進以限權、擴大公民參與和政治開放為重點的政體改革”,二是“要求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公民社會為主旨的社會體製改革步伐”。於是智囊團向中央高層反映說,社會各界對這幾年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進行的改革總體評價有限;對五中全會提出的在這些主要領域全麵推進改革的前景感到擔憂[6]。

不用說,社會各界的這種普遍認識與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恰好構成一種“異體同構”,共同對我國改革構成強大阻力。而這也是我國下一步要想避開中等收入陷阱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否則,輕則難以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係,重則會重演過去那種“改革被革命吞噬”的曆史悲劇。

反過來,這也從另一角度促使政府要下決心衝破改革阻力,為我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打下紮實基礎。這樣看來,壞事就又變成了好事。

例如,進入2011年後智囊團舉行的座談會中有一個話題,就是如何認識辛亥革命和前蘇聯解體。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前蘇聯解體、全球執政時間最長的前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20周年。

這兩個政權過去曾經都以“改革”為旗幟,並且在順應時代變革需求方麵確實頗有建樹,但最終沒能逃脫覆滅命運,這是為什麼?其中有太多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供我們今天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反思。在這其中,徹底清除腐敗、人人機會平等是最基本的一環。隻有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社會公平。

例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有大量工人失業。一位工人找到工作後領到了工資,然後從中抽出一部分返回給雇主,感謝雇主給了他這樣一個工作機會。其他工人便把他告上法庭,說這是不正當競爭。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認為,這個工人得到的工錢是自己勞動所得,完全合法;而現在他把其中一部分返回給雇主想保住這隻飯碗,就有商業賄賂的味道了,因而是非法的。

由此可見,法律要保護的是機會麵前人人平等。對照這一條,我國當務之急是要鏟除一切行賄受賄行為,因為它違反了這一法律精神。尤其是要防止政府機關在執行對自己有利的法律時一哄而上、要自己承擔責任時推三阻四,這就更與創造機會平等的原則背道而馳了。

順便一提的是,無論機會平等還是結果平等,都不是真正的平等。關於這一點,馬克思早就得出科學論斷。但顯而易見,真正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很難追求得到的(除非實現了共產主義),否則就應當退而求其次,把機會平等放在比結果平等更重要的位置上來,這也是全球其他高收入國家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國借鑒。

第四節 重點是打破社會結構固化

要實現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重點是打破業已存在並日益鞏固的社會結構固化趨勢,讓社會充滿活力。社會結構固化就意味著機會不平等。如果人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沒有上升通道,社會矛盾激化將不可避免。

從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的拉丁美洲國家看,社會結構固化、社會流動性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所謂社會流動性,是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水平對下一代人的影響程度。如果窮人的孩子生下來就知道自己將來“一定”是窮人、沒什麼翻身機會,就會首先想到“革命”,通過“革命”來改變現狀、改變命運。這是一些國家經常發生社會動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