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器。對照現實,我國的中產階級正在逐步走向“無產”化,所以當務之急要把這單薄的身軀變得健壯起來,有足夠的力量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全球看,高收入國家的社會結構正是那種中產階級隊伍龐大的橄欖形身材。
第一節 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器
從全球範圍看,哪個國家的中產階級隊伍越龐大,經濟就會越和諧、社會就會越穩定,中產階級堪稱是社會穩定器。所以我國在提出“和諧社會”的口號後,也提出未來若幹年內要大力培育中產階級的要求,希望能充分發揮中產階級在和諧社會、和諧經濟的橄欖形作用。
中產階級的概念在國際上已經流行近百年,可是在我國的正式出現還是2005年以後的事,過去相近的名詞叫“白領”、“小資”、“小康”。從中產階級的英文middle class看,也可譯為“中等階級”、“工作階級”、“中間等級”等。這個名詞傳入我國後,根據中共十六大報告中的統一提法,稱為“中等收入群體”、“中產階層”,目的是盡量避免采用“階級”這樣一個在我國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名詞,但實際上是一回事[1]。
中產階級的概念從字麵上理解,就是指這樣一些人,他們的家庭資產“不高不低、處於中間”。資產過多,就進入了富豪階層,不屬於中產階級了;資產太少,就落入了貧困階層,同樣也不屬於中產階級了。在美國,自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的占80%。
那麼,這裏的“多”和“少”分界線在哪裏呢?如果有這樣的標準,豈不是每個人對照一下就知道是不是屬於中產階級了?遺憾的是,這樣的標準從來就沒有過;如果有,也是非常含糊其辭的。
關於中產階級收入標準的界定,來自2005年1月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隊的一份抽樣調查。該測算的起點依據是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階層人均GDP起點(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然後以這兩個數據為區間依據,通過三重換算[2],轉換為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指標為家庭年收入的下限是6.5萬元、上限是18萬元左右。考慮到地區差異,最終界定出來的標準是家庭年收入6萬元到50萬元。
消息傳出後,立刻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2005年1月19日,國家統計局新聞處明確表示從來沒有公布過這樣的標準,在正規統計口徑中也沒有這個項目;第2天,國家統計局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證實,數據其實還是有的,隻是沒有正式公布而已[3]。
這裏,我們不去關心是不是有這樣的標準,也不去關心這樣的標準是否代表國家統計局的觀點、代表客觀現實;單從中產階級這個群體的規模和角度看,它因為具有社會穩定器作用,所以對我國以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是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道理很簡單,中產階級規模越龐大,說明剩下來的富豪階層和貧困階層隊伍就越小,這樣的社會結構呈現出一種橄欖形狀態,兩頭晃動(社會動蕩)的可能性就越小。
從道理上說,中產階級隊伍壯大了,也就意味著全國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購買力的增長,能夠對擴大消費(拉動內需)起直接作用。並且從邊際消費傾向看,中產階級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他們對住房、汽車、手機、電腦、教育等的消費需求最容易成為我國未來10年經濟增長的源泉。並且,中產階級的職業穩定、收入穩定、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也都比較穩定,這樣就構成了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礎。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產階級隊伍越龐大,政治越穩定、社會秩序越安定、經濟發展環境越好”的依據所在。
更重要的是,從國際經驗看,中產階級隊伍的大小是衡量這個國家發展水平高低的標誌。從全球高收入國家看,他們的社會結構,也有一個經曆最初從傳統農業社會“金字塔型”走向現代工業社會“橄欖型”的過程。相反,那些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如巴西、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國家,中產階級比重過小、社會貧富差距懸殊[4]。
設想到2020年我國中產階級比重達到50%,社會和經濟發展就相對穩定了。明確了這個思路,接下來要做的工作是: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原則,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經濟發展了,才能擴大中產階級隊伍;堅持政治、經濟、社會穩定協調發展,如果像阿根廷這樣長期動蕩,政策沒有穩定性和連續性,中產階級就不可能發展壯大;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規範初次分配、建立收入分配約束機製,“控高促低”,鼓勵自主創業,也能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用產業結構升級來引發職業結構變動,有效擴大中產階級隊伍。
正因中產階級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發展起穩定器作用,所以一些國家有時候會不得不出台一些對中產階級有利的財稅政策,以緩解資金外逃、支撐經濟景氣。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做法有利有弊,不見得一定有效。
第二節 遏止中產階級的自由落體
鑒於中產階級的社會穩定器作用,所以目前我國要大力發展中產階級群體。可現實情形卻相反,我國中產階級隊伍正在迅速萎縮,有人稱之為正在發生“自由落體”,或者說正在“無產化”。如果是這樣,就不但不利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且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2008年《海峽兩岸報》在一期關於中國中產階級的特別專題報道中,說得就非常中肯並且令人警覺:“去年忽然中產,今年不幸流產”、“一套房子消滅一戶中產階級”(房奴)、“一年消滅了中產階級,誰炒誰虧,多進多虧”(股災)、“你不是一個人在‘流產’”[5]日本媒體更是認為,我國的中產階級“隻是政治上的一個幻影,而且瀕臨瓦解。日本將其列為最重要的目標消費群的想法不切實際。”[6]字裏行間,雖然充斥著諸多無奈乃至自嘲,但這種現實是必須警惕和扭轉的。
道理很簡單,一個社會隻有大多數人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和艱苦奮鬥,取得成功、富裕,這個社會才有光明前途。而在我國,中產階級正是這樣一個龐大群體,他們多是靠自己的個人奮鬥成為“中產”的[7],而現在卻沒想到被一套價格飛漲的住房受盡折磨,最終摧毀了我國真正的立國精神(個人奮鬥),這是非常危險的。
那麼怎樣才能遏止中產階級的自由落體、壯大中產階級隊伍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我國目前主要是要解決以下三大問題,通過這三個方麵來造就中產階級的成長[8]。
一是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方麵,主要是要追求有積極意義的發展,避免負麵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推進以市場深化為目標的改革,減少“權貴經濟”,逆轉社會方麵的市場化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