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娃的思考(2 / 3)

如今雖然搬進了寬敞的住宅,可是那間“閣樓”仍舊溫暖著他的心。他的學業主要是在那裏完成的。在那裏,他重溫了熱帶病專家鍾惠蘭教授、血液病專家李天璜教授的著作。1960年,他進北京友誼醫院實習時還沒來得及弄懂。後來,鍾教授帶他去郊外采樣,藍天下給他講細胞和人;李教授教他提取凝血酶,燈光下幫他補寫聽課筆記……那景、那情,多少次湧進他的“閣樓”。“閣樓”就是他的課堂,他再也不用趕著羊群、扒窗戶偷聽小學講課了。

1969年,他滿懷“閣樓”裏的溫暖,帶著當年在北京幾位教授那裏學到的知識,奔赴毛裏塔尼亞進行醫療援非。

人們說他長了一雙醫學慧眼,即擅長透視,又精於掃描,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敏銳地捕捉到醫學難題。

這話不假。那年,毛裏塔尼亞腹瀉流行。一張張痛苦的麵孔、一個個衰竭的孩子、一具具發臭的屍體……目睹這一慘狀的外國醫生早已有之,可是這種傳染性腹瀉卻依舊年年發生。中國醫療隊來了。身為醫學檢驗師的楊永林越過漫天黃沙,來到臨近馬裏邊界的重災區內馬。他一眼就看到了那懸掛在木杆上的幹牛肉:日曬雨淋,蚊蟲叮咬,在當地卻還被當作主食……警覺告訴他:這,恐怕就是傳染源。

於是他立即走家串戶,訪問了近千名患者,采集了幾百個標本。其他國家的醫生采完樣都乘坐飛機回“營”了,隻有他還坐在荒野裏檢驗。

突然,他笑了。1970年,楊永林代表中國醫療隊,第一個把關於蘭氏賈滴蟲腹瀉的調查報告交給毛裏塔尼亞衛生部……

由此,這一凶猛的流行病終於止住了。該國政府設宴感謝中國,頻頻舉起的酒杯裏充滿了兄弟般的美好情誼,更充滿了楊永林的智慧和執著。可是此時的楊永林卻麵容嚴峻,因為他深知非洲地區缺醫少藥,各種熱帶病流行,醫療援非不能就此止步。於是,一個新的醫療計劃又在他心裏誕生了。

他找來了兩位當地醫學研究生,找出了當年花12塊錢買下的《秦氏細菌學》,找出了鍾惠蘭、李天璜教授的著述……。1972年回國時,他向中國衛生部遞交了《非洲地區睡眠病的調查報告》、《非洲地區血液RH因子的分布》等三篇珍貴的醫學論文。

可惜,中國正在動亂……回憶起來,人們都為他的論文下落不明感到惋惜,可是楊永林卻來不及姑息感歎。他知道,酒是甜的,人們的心願是美的,醫學檢驗師的責任和目標永遠不會泯滅。

二次攀登

楊永林苦苦鑽研,就是為了讓酒更甜、讓人們的生活像心願一樣美。文章雖然弄沒了,但是他腦海裏的知識卻越積累越多。

有人說,作為萬人大廠醫院的副院長、副書記、檢驗師,如今又載譽回國,老楊今後什麼都不用愁了。哪知道,他的愁事比以前還要多。

人們看到他整天伏在桌子上頭也不抬地看、唰唰地寫,以為一定又是醫學論述了。不料,他拿出的竟是《怎樣做好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和《環境致癌物質的化學分析方法》等環保論文。在中國,當時這可是很具前瞻性的。因為又過了整整一年,有些大樓才掛起了“環保局”的招牌,可是還有人不解地說這是“因人設機構,又搞什麼名堂?”某些似乎內行的人則俏皮地說道:“中國的環保是第一流的,因為工業落後,環境還來不及汙染呢!”

五十年代,日本的“狂貓跳海”事件,六十年代西歐愛爾蘭海域上空飛翔的十萬隻海鳥突然死亡,此後美國又測得一個湖泊中的魚每公斤脂肪裏含有2500克DDT。但是,當時這些環保事件都沒有引起中國人多大的震動。直到發現我國美麗的漓江水域含汞量超過飲用水標準的258倍時,人們才驚恐不安了。然而,楊永林回國後,自薦到本廠工業衛生辦公室(環保科前身)就職,還不僅僅因為這些。那是因為一個周身黑乎乎的青年工人工作時滿臉沮喪的神情,至今還不時地浮現在他的眼前,是TNT使他的血液細胞發生了嚴重病變,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雖然那已經是1965年的事了,可是多少年來,這種事情還在不斷發生,它折磨著楊永林的心。十四歲時,他可以滿足自己當上了模範護士,可是現在他卻不能滿足僅僅當個檢驗師。

為什麼TNT接觸者中會有那麼多人患上肝炎、貧血、白內障?為什麼對這些患者始終找不出一個特異檢測指標?為什麼自己隻能到病人身上尋找病菌,而不能及早防止病菌入侵人體?為什麼隻能生了病再醫治,而不能盡可能減少患病甚至不患病?

原來,一顆熱得發燙的紅心、一股難以遏製的深情早就在這個沉靜的醫生胸膛裏激蕩了。

不久,他當上了環保科長。科長,應該搞行政管理,而他隻希望能夠搞環境醫學。搞普通醫學,他熟悉遺傳、生化、血液學;而環境醫學卻必須研究汙染、汙染的背景值和環境變化,還有工程學等等,涉及環境生物學、化學,以及食品、毒理、氣象等十幾門學科。這些對他來說全是陌生的。1956年他報考武漢醫學院時,微生物學雖然考了個第一,可是化學卻隻有20分,差距太大了。他行嗎?

既然他決定給自己加壓,當然也勇於二次攀登。

幸好,兒子是學理化專業的,楊永林忘記了父道尊嚴經常向兒子請教。可是,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有一天兒子終於不耐煩了,不僅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反而一甩手走掉了。無奈,他隻好去請教一位新來的大學生,可是找了四次也沒找到。於是他跑遍全廠,去拜訪工程師、技術員甚至學徒工……

不久,針對本廠二十多個汙染項目,他寫出了第一本《環境基礎知識參考》。這本六萬字、在廠內印了一千冊的小冊子,字字句句無不浸透著他的血汗,而這血汗之果不正是TNT接觸者的福音嗎!

但是,當時人們對環保畢竟太陌生了,何況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汙染中度過,甚至被環境汙染奪去了生命都不覺得奇怪。因此,還在懷疑這環保知識究竟是不是福音的大有人在。當楊永林在大會上剛講完環保工作的重要意義時,有人就當眾遞上來一幅漫畫,畫的是列寧衝著電話說:“愛吹牛的沙皇,失敗就是下場!”

可是楊永林不在乎,他想:這更說明盡快普及環保知識太重要了。可是環保科活兒多、人少怎麼辦?他去找領導。領導卻冷冷地說:“先幹出點兒眉目來再來要人吧。”對此,有些同事也有了怨氣:“誰拿咱這環保單位當回事……”楊永林明白:普及環保需要一個過程,同事們的怨氣中不也有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