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鬆花江邊,畢玉椿興致勃勃地一再發表觀感:“此地蠻好哇!不過,”他指指友誼宮一側的開闊地帶說,“這裏應建亭台樓閣,給遊人以休息、娛樂之便。”“花木栽培未免單調,和建築物搭配起來,才能使人賞心悅目。這是一筆好生意,應當學會做!”
言辭如此懇切,是遊客,還是主人?對這裏的一草一木竟如此牽腸掛肚。
這期間,畢玉椿還和工廠領導見了麵。宴席上,他拒不飲酒。他說:“飲酒誤事啊!”他還勸人們:“不必做這麼多菜,實實惠惠的幾個就夠了。吃不了不是浪費嘛!”臨別,他又囑咐弟弟:“找個地方,我要蓋棟房子,好回來團聚。”
“晚年能夠報國,真叫人高興!”
去年8月5日,畢玉椿又攜29歲的長子第三次回到故鄉的親人身邊。
名曰“探親”,可是,在他的心目中,此時的“親人”已不單指自己的親眷了。他熱愛祖國同胞,關心四化建設,急於多出一把力。因此,這次回來他幾乎不著家,總是泡在工廠裏。
他看到有的產品銷路不好,就對廠長說:“隻有兩個產品可不行,應當多搞幾個,多生產一些急需產品才行。否則,幾年後就沒飯吃了。”他撿起地上的邊角廢料心痛地說:“這些東西扔不得。”然後又指指洗衣機:“這款式不時興了,等我給你們寄個樣機來。”
在哈爾濱亞麻廠、毛織廠等地,他從進料一直看到產品出廠,不斷地對技術人員講解怎樣才能減少耗能。他風趣地說道:“我們資本家總要想法多賺錢,社會主義國家也應努力多盈利呀!”說得大家都笑了。
每到一處,他都好像走進自己的廠房一樣,心情急切,毫無顧忌地發表意見。從生活到生產,從親屬到國家,事事關心,處處動容。
當他聽說當了多年勞模的弟弟最近入了黨,非常高興,鼓勵弟弟:“好好幹!”
他看到工廠新換了一些領導成員,特別讚賞,無限感慨地說道:“我們在海外,就盼著祖國盡快強盛起來。有一天,我們在新加坡聽說祖國的衛星上了天,高興得見到中國人就想握手,我們終於能夠揚眉吐氣了。”
58歲的畢玉椿這樣不停地轉來轉去,弟弟擔心地問道:“累不?”“不累!沒問題。”結果原定的一周時間沒夠,他又延期三天。末了,他誠懇地對有關部門領導說:“你們派人到我那去,技術培訓和費用我包了。”
這位黃河水哺育的海外同胞,立誓晚年報國。
不久,他不僅從香港寄來了全自動洗衣機做樣機,而且寄來了許多技術資料,並提供了一些國際行情。當然,更寄來了一個遊子眷戀祖國的那顆拳拳之心!
1983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