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趙漢義則沉痛地說:“人家才像縣長,咱算什麼縣長!”不少幹部學習考察回來後,也都認為機構改革不能再等下去了。設廟就得有和尚,不如幹脆把廟拆了,不要老是像一首歌裏唱的那樣“……就是好!就是好!”那是怕被人否定才首先自我肯定的。
因此,就像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樣,阿城市大膽推進機構改革並不突然。它借鄧小平南方講話之機推出,順應了改革大潮;它經曆了對生產力標準認識上的反複,不斷統一思想,取得了共識。從大學數學係畢業的陳淑蘭說:“改革中思想認識難免有分歧,但並不難統一。改革需要團結,需要齊心協力。我還是那句老話,用他就別老懷疑他。因為追兵在後,退下來隻有死路一條。”瞧!連思維都是數學邏輯。為了穩中求進,他們於年初一次派出去7個組,經過半個多月的充分調查,先推出了農口的改革。接著,又經市常委會多次研究討論,在製定方案、明確政策、落實機構等方麵經周密組織、充分準備,6月16日各口機構改革同時上馬,頗有背水一戰之氣概。
結果,出人意料。除了個別人和來自上麵的一些非議之外,對這場經曆了若幹曲折才到來的真正意義上的改革,絕大多數人們歡迎它,珍惜它,敞開胸襟擁抱它。許多人寧可犧牲個人既得利益,也要推進這場改革。誰也不願意做連阿Q都不喜歡做的那種怕革命的“孫子”。因此,這場改革進展十分順利,人們的承受能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強。
閘門一經打開
幾十年形成的左的思想禁錮,令人窒息。如今閘門一經打開,解放了的思想就像潮水一樣噴湧而出。阿城市各界人士眾誌成城,以“步伐再大一點、速度再快一點、思想再解放一點”的精神推進改革。
6月初開始的工口機構改革,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已基本就緒。原工業局、二輕局、建材局被撤銷,組建了新經委,技術監督局降半格隸屬經委。四局一委原有一百三十多人隻能留用五十多人。留下的人試用一年,合格者聘期兩年,月月打分,年底考評時淘汰後五名。這對於那些想在機關端鐵飯碗的人來說,難免要有切膚之痛。市委派出領導小組,抽調業務專家,堅持民主、公平、平等競爭、擇優聘用的原則,對經過自薦、推薦、考核上崗的人選進行考試、答辯。一時間許多人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複習備考,進入競技狀態。孩子給父母讓出座位,丈夫為妻子洗衣做飯,競爭意識悄悄潛入千家萬戶。考評嚴肅認真,僅一次23人的答辯就進行了10個小時,而且有全程錄像備查。有一位平時工作馬馬虎虎的大學本科畢業生,自以為這次能被選中,但因答辯不過關,考試又隻得了二十多分,成了落配的鳳凰。還有一位聲稱如果聘不上“就不活了”的機關幹部,因群眾評議不過關而落聘,日前也已服從分配。幹部人事製度改革,能者上,庸者下,群眾服氣。下來的人也都得到妥善安置,因此沒有一人上訪告狀。
最先實施改革的農業局,暫時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原5個機構中減掉了4個,原行政編製16人減為8人,原20項行政職能並轉後隻留了5項。留用人員既肩負5項行政職能,又負責創辦農業總公司,集管理、服務、經營於一身,成為實體。減下來的人員充實到下屬企業,與留機關的人員一樣實行“一變三不變”(即組織關係變,幹部或工人身份、級別、待遇不變),改革方案得以順利實施。
截止8月下旬,阿城市44個政府部門機構改革已經完成了29個,簡政放權正在交接。鄉鎮機構改革也已進行試點,明年即可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