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觸動了所有部門,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搞活流通,住房製度改革也與機構改革一起在阿城市齊頭並進。改革從單項突進向綜合配套進軍,從經濟領域向政治領域延伸,上層建築乃至生產關係的改革也在宏觀調控層麵上取得突破。翻開《阿城報》頭版,一行行大字標題令人目不暇接:勞動局、公安局、工商局、政法部門、審計局、監察局、稅務局、財政局……,紛紛采取改革措施,支持經濟發展。昔日的“婆婆”,如今俯首甘當“媳婦”。在火熱的阿城大地上,在改革的大潮中,全市60萬人擰成了一股繩。
改革尚未結束
改革,在人們心中掀起了波瀾,在大地上留下了足跡。改革,對生產關係的改善、對生產力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改革後的工口,新經委職能集中,一竿子插到底,辦事效率明顯提高。他們為虧損企業跨行業選調幹部,橫向調動資產存量和科技力量,直接抓扭虧上項目,加快了產品鑒定速度。運轉兩個月來,全係統五十多家企業無不拍手叫好。經委關主任頗有感慨地說:現在的工作可夠緊張的了,宏觀指導不減,微觀管理增多,一上班就一堆事,每天滿負荷運轉,誰也沒有閑工夫。
農口新機構一邊行使職能,一邊創辦經濟實體。運行兩個月來,共落實豐收計劃和高產攻關麵積90多萬畝,完成重點推廣項目5項,進行農業科技培訓10萬人次,在17個鄉(鎮)建立了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而且創辦了6個經濟實體,還為40萬農民解決了賣糧難等4件大事。他們除了為國家節約了8萬元行政經費外,還創收20萬元。說起這些,局長兼總經理的徐景瑞滿臉興奮的神情:“雖說辦公司風險大,責任大,比不得以前下鄉指導檢查,坐車溜達三五天回來後一個月都不用犯愁。但是辦公司有效益,動力也大。一下子從銀行貸款300多萬元搞經營,咱從沒見過這麼多錢,雖然不無擔心,但心裏還是很高興。”他那得意的神態似乎在說:不幹才是傻瓜!
改革,促進了生產發展。拿前8個月與去年相比,市屬工業總產值、市屬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以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市政建設等都呈大幅度增長態勢,僅前6個月的增幅就分別為22.4%、59.8%、6.1%、51.8%、5.3%。不僅不像有人擔心的那樣:改革後“國將不國”。而且正相反,改革帶來一片繁榮,一派生機。
改革,引起有識之士共鳴。阿城石化總廠廠長富國泰曾率先進行企業三項製度改革,他感觸頗深地說:“要人們百分之百喊萬歲,不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擁護就可以大膽幹。搞改革,就是要敢蹚泥水。”阿城市委組織部長武樹江的話更是代表了多數機關幹部的心聲:“改革是大勢所趨,早晚得走這一步。”一位落聘的幹部也道出了自己的心裏話:“沒承想這次改革動了真格的,咱沒本事,即使上去了也遭罪。”而一些工廠的工人則說:“市裏改革機構,我們工人打心眼裏高興。當初,不管能力大小都趾高氣揚地坐機關,我們不服。現在沒能耐的打蔫了,這就對了。不行的,就下來和我們一起幹嘛,別裝倔!”當然,還有不少人希望企業也改一改,他們說:“不要隻見虧損的企業,不見虧損受窮的廠長、經理。企業虧損了,廠長、經理人家工資照拿,可是咱工人連幹活的權利都沒有了,這不合理!”
改革,增長了人們的膽識。阿城市委、市政府在之前改革的基礎上,日前又進一步提出:繼續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乘勢而上。力爭後10年幾項主要經濟指標翻兩番,再登新台階;到本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年達百億元。
曆史在發展,世界在前進。改革,沒有終點。
(原載1992年《黑龍江日報》,獲該報好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