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最活躍的、決定性的力量。誰搶占了科學進步的製高點,誰就掌握了經濟發展的未來,誰就可以在以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國際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
38年過去了,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哈爾濱馬家溝機場從沉睡中醒來。
這裏再不是昔日雜草叢生的景象。短短三個月時間,首期3.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群拔地而起,二期11萬平方米的樓群也已投入熱火朝天的建設當中。至此,一座包括6層樓高的創業服務中心、科研大樓、中試廠房以及供熱、供電、餐廳、科技人員宿舍和車庫等配套工程在內的“科技城”建設已擺開陣勢,部分建築已進入內部裝修階段。所有這些,從去年7月五路建築大軍開進工地至今,加起來還不到1年時間。未來這裏將綠樹成蔭、鮮花環繞,具有四通八道的現代信息傳疏網絡及全方位的社會服務保障體係、別具一格的高科技建築群與現代化城區融為一體。這就是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的南崗集中開發區。
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於1988年9月由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共同創建,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由南崗開發區、學府開發區和平房開發區三部分組成,全部區域範圍23.9平方公裏。初步確定的集中開發區(包括南崗、平房兩塊)共計2.9平方公裏。整個開發區不同於集中建於一條街、一個城區或一個集團式的開發模式,而是劃定區域,實行優惠政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集中開發區建設高新技術企業群,形成整體形象,形成規模,使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全省帶有地方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今年,在南崗(馬家溝機場)集中開發區1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除了開發區指揮部門將進去辦公外,一期工程中投資建廠房的24戶企業也將陸續進區。目前,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有企業134家,職工4161人,其中科技人員2083人;開發高新技術項目274項,其中已經投產197項。截至今年4月,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16億元、利稅3729萬元。
第一位的工作
“科技興省”落到什麼地方,首先就要落到辟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上。
辟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中國是個創舉。記者在采訪中深切感受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足音盎然。這不單單因為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一座嶄新的科學城即將誕生,而且因為省和哈爾濱市領導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也與日俱增。
省市領導層在決定開發區創建之初,就在不斷強化這樣一個認識:再不發展高新技術,中國就會再度複製鴉片戰爭的曆史,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遠不止100年!而黑龍江省在這方麵則更加落後,不僅將會被“盤剝”,甚至淪為兄弟省市的“殖民地”。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為此,去年6月20日上午,省長邵奇惠懷著急切的心情視察開發區,並主持召開了省市聯席辦公會。他在會上明確提出:“要發展高科技,搶占製高點”,“要集中全省的力量辦好開發區,不但不能讓國家給我們亮黃牌,而且要拿金牌”。當天下午,陪同邵奇惠省長視察的哈爾濱市市長李嘉廷主持召開了全市黨政幹部大會,他特意提醒在座的每位幹部認清大趨勢,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加速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
翌日,一個以“市長令”形式下發的文件《哈爾濱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幹決定》便公諸於世,“決定”所提出的政策在某些方麵比沿海經濟特區的政策還要寬鬆。
從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快馬加鞭,領導層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開發區的設計模式。美國斯坦福大學搞的矽穀模式,影響世界各地爭相效仿;北京中關村的電子一條街,還有“聯想”、“四通”等高新技術企業也無不令人咋舌。這些先進經驗啟示人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進入一個智力資源相對集中的區域。可以通過引鳥築巢或築巢引鳥,扶持一些高新技術項目形成產業,建立多個高新技術研究、中試、開發和生產群體,形成一個改造傳統產業的輻射源。按照這一理念,開發區的創業者經過反複比較,打破了在哈爾濱市六條主要街道搞開發區的設想,提出了與沿海地區截然相反的發展模式:結合市情,就地起步,項目為主,點麵結合,滾動發展,形成區域。這個設想不但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首肯,而且得到了國家科委的讚同。
去年下半年,麵對全國各地紛紛崛起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市領導也再次加快了步伐,召開了一次次現場辦公會,把一項項優惠政策落實到開發區。
為了篩選地址,1991年4月,哈爾濱市委常委全體成員一起來到了馬家溝機場這塊空地勘察。之後,李嘉廷市長力排眾議,果斷拍板。於是,辟建高新技術產業集中開發區就選定了這塊1平方公裏的土地。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引起全省上下極大關注。省委書記孫維本一個月之內三次在省市大會上強調:要集中力量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盡快讓開發區露出一個整體形象來。
之後,開發區建設進入黃金季節,省市領導更是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他們及時聽取開發區負責人彙報情況,詢問開發區還需要什麼政策,多次去開發區調研、現場辦公……
麵對新一輪改革浪潮,省市相繼推出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若幹政策。僅“33條”中就有多項是開發區3年都未爭取下來的高度自主自立權力。例如外資企業審批權、開發區內企業出國組團審批權、高新技術企業立項審批權、開發辦享受省級土地審批權、準許外商成片開發……。
記者在采訪中記錄下這樣一張時間表:
5月3日,邵奇惠主持省長辦公會,專門聽取開發區建設進度彙報。
5月26日,孫維本、馬國良考察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評價開發區“思路寬、起點高、啟動快”,希望“龍頭”躍起,“頭雁”竟飛。
5月27日,單榮範組織省、市新聞界負責人聽取開發區彙報,要求擴大開發區宣傳。
6月5日,田鳳山主持市委常委會研究《關於加快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的意見》。這個意見進一步細化、具體了以前的若幹優惠政策,可操作性更強。
最近,省政府又決定成立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領導小組,由副省長周鐵農出任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