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領導層緊鑼密鼓的姿態上,人們感受到了一股股熱流已經彙集到開發區建設中,一雙雙大手正在扶持“特區”成長。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卯足了勁兒,正待揚帆遠航!
一路兼程
人類的曆史是先有生產,後有技術,再有科學。現在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於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引起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從而導致了生產力的更大發展和社會的更大進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應運而生,它“特區”特建,新事新辦,承上啟下,一路兼程。
由於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都給予開發區很多優惠政策,使其先天就帶有強烈的新潮色彩,可以說是“不叫特區,勝似特區”。負責這個“特區”日常管理的機構叫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辦公室,簡稱開發辦,為市正局級行政單位。
開發辦是省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下設綜合、人事、企業和信息共四個處,一個創業服務中心,另設三個公司,即:高新技術建設開發總公司、對外貿易公司、房屋建設開發總公司。本著小機構、大服務的原則,開發辦不僅機構少,而且人員精幹。但它的權限卻很大,由於容納了工商稅務等相關部門的駐區機構,因此它兼具工商稅務等職能,使開發辦可以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一個公章全管。到開發區辦事,無須再跑各個部門、再經層層審批,辦事效率大大提高。
開發辦下屬職能部門中最有特色的算是企業處和創業服務中心了。企業處主要負責進區企業的歸口審批、管理、製定中長期規劃,對企業進行資金和政策支持,並負責三資企業的審批和相關外經、外事及其企業優惠政策的綜合協調和落實等工作。進開發區的企業實行“六自”經營,開發辦和主管部門不予幹涉。企業處還重點負責對區內企業每年一次的審批驗收,對人員、產值、利稅等方麵不符合規定的企業進行清理。到目前為止,已有8家企業受到黃牌警告,另外8家企業被勸退出開發區,不再享受其優惠政策。
如果說企業處是負責企業由小向大的發展過程,那麼創業服務中心就是負責企業的從無到有過程,國外稱之為“孵化器”。它主要負責把具備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同時讓科技人員成為企業家。在具體業務上,可以向創業者提供下列服務:提供場地、文秘、打字、複印、會議室、展覽室、運輸、通訊等綜合服務;對創業者進行政策指導,對其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組織風險投資,解決創業者在創業初期資金短缺的問題;對創業者進行培訓,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
創業往往是艱難困苦的同義語。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以來始終與艱難為伍。省市財政緊張,無力投入;各企業對創辦高新技術產業不認識、不理解,積極性不高;一些杠杆部門也囿於種種原因,對支持高新技術企業不夠熱情等等。為了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進區,開發區的20多名工作人員以“磨破嘴、跑斷腿”的精神和毅力,騎著自行車四處奔波。經常風吹、日曬、雨淋,受到冷遇還不能氣惱。一個研究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開發辦的陳如鬆工程師第一次到他們研究所來動員時,他們談了不到十分鍾就結束了,把陳如鬆給晾了起來。可是陳如鬆仍然不氣餒,三番五次來,終於把他們感動了,同意辦了進區手續。
開發辦當年有一項“特殊福利”,每人兩年發一輛自行車,目的就是讓你撒歡跑企業。
開發辦的工作人員多是專業技術人員出身,文化都在大專以上。開發辦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不高,有的還不如原單位。像文中提到的陳如鬆原來做供銷工作,收入可觀。來到開發區後不僅工作辛苦,收入也少了許多。但他卻無怨無悔,反而幽默地說“隻要能幹點事業就行”。
開發區建設最困難的當屬集中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工期緊,1991年7月動工,3.7萬平方米的主體工程要求在10月底完成主體形象。然而條件呢?道路不通,還缺水、缺電,甚至缺少電話,必要的施工條件都沒有。整個工程需要邊規劃、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而這是違反施工慣例的。
為了確保來之不易的國家級開發區的標牌不被撤掉,開發區第一位創建者、開發辦副主任何士濱豁出去了。他聘請了幾位老建築專家當顧問,自己吃住在工地,指揮五家公司、七個施工隊晝夜施工。在施工最緊張的日子裏,他每天隻能睡四五個小時覺。為了搶時間,工地上的一切活動都是快節奏。何士濱召集的會議,一律站著開,簡明扼要,說完就散。三個月過去了,七座大樓拔地而起。10月底,3.7萬平方米的主體工程進入冷封閉。國家科委派人到哈爾濱驗收時,不由得驚呼:這麼快的速度?太驚人了。
走進市場走向國際
本世紀中葉以來,一個以電子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全世界興起,人類進入了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新時代。有人統計,在最近十年,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超過了人類過去兩千年發明創造的總和。高新技術既不依賴資源,又不主要依賴勞動力,完全依賴技術和技術開發。不管當前經濟狀況如何,它都會很快開拓市場,並占領市場。
在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企業管理處,記者看到不少來自工廠、大專院校和科研所的企業家們,在與開發區的工作人員商談科研項目、辦理入區手續,或谘詢、商議有關問題。這裏的工作人員被圍在中間,應接不暇。據統計,到今年5月末,注冊入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由1990年的53家發展到154家。其中全民性質的81家,聯營的7家,集體的35家,私營和個體的23家,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的8家。準備入區的注冊手續仍在繼續辦理。各入區企業正以強烈的競爭意識向國內、國際市場進軍,已完成的工業總產值和利稅,與1990年相比增長了三四倍。
這些入區企業充滿改革和開放意識,不走老路。哈爾濱電子技術開發公司,從1988年首批進區開始就以開發區特有的效率開展工作。他們精簡機構,實行承包,優化組合,不上崗的科技人員可以流動。全公司40多人,三年人均實現產值13.3萬元,人均創利稅7萬元。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還率先在哈爾濱市進行了股份製試點。第一批股份製章程草案剛剛印完就被搶光。一些企業搶到章程後連夜討論,哈爾濱電子儀表工業總公司第二天就出資51%把控股權抓到手。目前,開發區內選擇股份製的企業已有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