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製高點(3 / 3)

目前,大工廠、大科研所、大專院校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力和支柱。在哈的一些大所、大學和大廠率先劃定位置進區辦企業,其中大專院校辦企業22家。哈爾濱建工學院有10個公司進區,船舶學院有7個公司進區,哈工大有4個公司進區。他們以其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優勢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哈爾濱環境工程技術開發公司可謂這方麵的典型。該公司是在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市政與環境工程係的基礎上創辦的科研生產實體。進入開發區後,他們以自己設計、研製的高新技術與開發的係列設備,為社會進行飲用水淨化,並對城市的汙水、工業廢水和放射性廢水進行處理,很快開發了市場,現已打入沈陽、廣州等地,正與香港洽談合作。談起大專院校進入開發區的體會,公司總經理王寶貞說:過去科研理論與社會實踐脫節不說,有時還上當受騙,企業把科研成果一拿到手就把教授甩掉。進入開發區後,使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商品、生產力,推動了科技進步和國家建設,社會、公司、科研人員個人也都得到了實惠,大家幹得很高興,不僅工程越幹越多,也有利於把教學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現在,參加公司工程實習的研究生,從科研小試、工程設計到生產施工全能自己處理。

據記者了解,許多企業進了開發區後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目前,開發區內產值達一千萬元以上的企業已有3家、五百萬以上的有5家。哈爾濱高新技術建設開發總公司,堅持走工貿一體化道路,狠抓高新技術項目落實,僅半年時間就已引進落實了十項高科技項目,並形成規模生產。最近,該公司已與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合作建立了第一家中外科技合作單位——烏拉爾高新技術開發公司。

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穩健成長,正在走進市場、走向國際。

成功在於不斷完善

即便是在太陽剛剛升起的地方,也難免還有縷縷烏雲、片片陰霾。然而這烏雲、這陰霾正是孕育了太陽的地方。正視困難,才能增加膽識,才能加倍鼓足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有關經濟研究成果表明,“四小龍”的發展機遇不會再現,我們麵臨的世界經濟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不能再繼續那種在先有生產、後有科學的老路上亦步亦趨,必須來一個較大的飛躍,承認困難,戰勝困難,迎頭趕上。

據反映,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方麵麵臨的突出問題,就是開發區所依托的大廠、大所、大校進開發區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在南方都是搶著進,往裏擠;我們則是推著、拉著還遲疑。

哈爾濱市的科技實力和工業基礎比較雄厚,有24所高等院校、330個科研院所、36萬科技人員,科技力量在全國排前六七名,可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居中遊偏下。像樣的產品很少,形不成氣候,也不能打入國際市場。哈爾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辦,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造了條件。可是,相當多的大廠、大所、大校卻持等待觀望的態度。已經進區的企業也存在規模小、效益低、產品競爭力較差等問題。到去年底,開發區科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和利稅在全國同類開發區中僅居中遊,名次分別是第19、15和13,在吸引人才、技術、資金方麵差距也較大。原因何在?

省長邵奇惠指出:我們有些人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的認識,還遠遠落後於實際需要,還沒有看到我們的危機就是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太大。比如一談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問題,有人馬上就想到買設備、蓋廠房,習慣於走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老路,對購買技術或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欲望很低,對高新技術潛在的能力缺乏足夠認識。

此外,據了解還有以下幾方麵因素:

一是機製問題。工廠要進開發區必須有高新技術產品,但是高新技術產品從研製到產出無法分割,幾乎涉及企業所有人員和機構,又不能讓整個企業都享受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加上企業主管部門不喜歡別人去指導他們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已經剝離出來進入開發區的人員,也往往要受到母體在利益分成等方麵的幹擾。總之,種種原因造成一些大工廠對開發區興趣不濃。一些大的科研所和大專院校也多是如此。我們還沒有辦法讓大學有責任創辦開發區。目前國外四百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半以大學為依托。因為大學既有高技術項目,又有這方麵的人才。美國斯坦福大學用校園辦企業,實現了大學與企業的結合,從而有了震撼世界的矽穀。而我們的大學還隻注重教學,輕視科研開發。漲工資、評職稱,隻看課時夠不夠,而較少看搞了多少科技開發。掌握科學技術的是教授,管錢財的卻不是教授;而且誰要想調離學校搞開發,住房還得被收回去。

此外,我們也沒有完善的市場機製來牽動高新技術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整個過程,從研究階段到應用開發、生產開發,一直到市場開發、形成產業,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不能全靠政府來組織,應該通過市場機製來完成,使各有關部門都能感到沒有好項目就無法生存才行。

二是政策缺乏“鋼”性。省裏的“14條”、市裏的“33條”都不錯,開發區該有的政策也基本得到了。但是與南方相比,有些政策還缺乏“鋼”性,不夠強硬,不好落實。還有的由於對相關部門缺少信任感,加之辦事不順暢而擔心中間梗阻,出了差錯又沒人疏通,因而等待觀望,有的還隨時準備退出開發區。

三是資金短缺。國內企業虧損的多,自立艱難,無力集資;政府投資有限,已經定下的資金又遲遲不能到位;對國外資金也缺乏吸引力。資金不足的直接後果就是集中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科研、生產所需的電、熱供給難以保證,因此也影響了開發區對項目和資金的吸引力。資金缺口部分,目前各方麵正在設法解決。當然也有人認為,有些觀念也得變一變,用發展的眼光看,舉債搞開發還是有賬可算的。

有關人士還認為,目前是開發區創建以來的最好時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已經成為熱點。省市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前來考察指導,幫助解決問題。有關部門也已轉變作風,開始登門服務。

因此,應當說,堅冰已經打破,航線已經開通。讓我們抖擻精神,戰勝險阻,勝利的旗幟就一定會插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製高點。

(原載1992年《黑龍江日報》,獲該報好新聞一等獎。本人執筆,合作者:徐峰、高學冬、劉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