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於中而形於外——記國際知名學者、加拿大華裔教授葉嘉瑩來哈講學(1 / 1)

葉嘉瑩先生對中國古典詩詞有著很深的造詣,她積五十餘年研讀、三十餘年講授之經驗,今年4月下旬,應邀來到哈爾濱師範大學和黑龍江大學講學。聽者說,她那種融貫中西、洋洋灑灑,而又深沉精微、流暢透僻的講說,猶如一首優美的散文詩,雅俗共賞,凝聚著她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學遺產的摯愛,湧流著她嚴謹的治學之思和真誠的愛國之忱。

葉先生雖然年已六十,但卻依然豪情滿懷,神態自然優雅,一口略受粵語影響的北京話格外委婉誘人。二千多名師生如同被膠粘在座椅上一般,寂靜無聲。26日下午6點多鍾了,食堂幾次催促師生們用餐,可是竟無一人走開。當葉先生走下講台,人們不由自主地湧向道路兩旁,與葉先生依依惜別。

葉先生現任加拿大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東方研究係教授。她少負逸才。從北平輔仁大學國語係畢業後,曾執教於台灣大學,並應聘赴美、日等國講授中國古典詩詞及詩論,撰寫了大量文章。近幾年她在國內出版的專著有《嘉陵論詞叢稿》、《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等三種。目前,她正與四川大學繆铖教授合著《靈谿詞說》。在這些著述中,她力求以中國的詩歌理論傳統為基礎,從西方文學批評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補我傳統之不足。繆老先生曾撰文介紹葉先生說,她能從宏觀著眼,把中國的古典詩詞放在史詩的長河中品評;從微觀入手,對詩歌“生生不已”的“興發感動”之生命進行認真的探求,別具新創獨見,自成體係。

葉先生在哈期間,我省一些中文教授、學者,曾聚集於葉先生駐地,拿出自己的研究課題與之商榷。作為海外華裔學者,葉先生一方麵深刻剖析了自己早年所持學術觀點的偏頗之處,同時也不讚成前幾年國內文學批評的絕對化傾向。我省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她為了辨析藝術是非,專揀陶淵明、李商隱、王國維等爭議較大的作家作品進行探究。她這種因跡求心、力爭公允的作風十分可敬。尤其她能從唐宋古典詩詞到“五四”新詩的演進中,探索新詩發展的途徑。這種論古人而著眼於當代,窮源探流的治學精神,深受國內外學者讚許。

葉先生治學與為人如此嚴謹坦承,並非偶然,頗有其家教的印痕,也是她人生坎坷經曆的結晶。1924年,葉先生生於北平,在“新知識、舊道德”的家庭教育中度過了少年時代。青年時期又適逢北平淪陷,母親病逝,父親在外,因而一度心境十分悲苦。後隨丈夫去台灣,不料親人屢遭挫逆,其精神負擔日重,倍感“零落凋殘”。繼而應聘赴美講學。為求生存,最後被迫與丈夫攜兩個幼女赴加拿大任教。多年來,幾經輾轉遷徙,“舉目無親”,曆盡人間辛酸淒苦。在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反省中,開始研讀中國近代史及革命史。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鬥爭史啟發了她,那種悲觀和“獨善”的心境有了很大改變。尤其“文革”後祖國人民昂奮的拚搏精神更加使她激動不已。她說:“千古未有的民族心態的轉變,是每個流有炎黃血液的中國人,無論在大陸、在台灣、在海外,都應該對之珍惜重視,而加深自己的思索和反省的。”從此,這位海外遊子多次回國探親、講學,並寫詩填詞、著書立說,“力求對祖國文學事業有更多的了解,做出更多的貢獻。”

此行來哈,她還不懼旅途艱辛,不顧山寒水瘦,實現了遊覽亞洲著名的高山湖泊——鏡泊湖的夙願,並觀看了渤海國遺跡,對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曆史讚歎不已。沿途祖國同胞對她十分親切,在鏡泊湖,主人一再邀她瀑布有水時節再來。她亦十分高興,感歎道:“在祖國處處逢親人。”大有“錦山雖雲好,不如早還鄉”之慨。當省政府領導同誌會見並宴請她時,她一再表示“對黑龍江人民熱情友好的接待,非常感謝”。幾天前,記者前去采訪她,她揮筆題錄了杜甫的兩句詩“種竹交加翠,栽桃爛熳紅”,作為她對青年學子的殷殷之期。

(原載1984年《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