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在獨到——讀《一生的讀書計劃》隨想(2 / 2)

對於莎士比亞,我們都異常崇拜,認為他是詩聖,是藝術之神。可是費迪曼教授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隻能認為有個叫莎士比亞的人寫過戲劇,“他是人,不是半人半神的怪物”,也不是什麼“萬人之心”,更不是所謂超越知識的聖明。他“除了曾拋棄少妻幼子數年,莎士比亞的確過著平凡的生活”。他的作品並不是經常都能獲得最高成果,“他往往為趕上演時間而匆忙寫作”,“他創造的喜劇人物有時失之無趣,華麗的詞語與嘲諷的戲謔有時也顯得無聊”。他的劇作並非都具有深邃的意義,“隻是有些難以理解”,“我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最能獲益的途徑就是抱著一種看新戲的好奇去接近他”。讀了這樣的分析,不知你怎麼想?我卻覺得長期以來壓在心上的因循的石頭被搬開了,因而精神上輕鬆了許多。

而對於氣節上曾被有些人誤解為宮廷小醜的歌德呢,費迪曼教授卻說:“和同時代的拿破侖一樣,歌德不是人,而是一種大自然的力”。“歌德本身就是一種過程,了解他的關鍵字眼就在於變化與發展”。“他常常將戀愛、思想與經驗不斷融入自我之中,成為新的歌德”。他“像蛇一樣脫皮更新”自己,“他不論什麼時候都在把複雜的過去和未來未知的可能性組合起來”。唯一的、在他身上顯示的不明晰之處,也不是讓人們敬而遠之,而是可以留待學者去研究和爭論的課題。

品評一本書,難得獨到的見解,難得真知灼見,尤其對於受過學院教育、而又自認為讀過一些書的人來說,即便這見解過於粗獷或者失之偏頗。因為不僅作品內容本身顯示的東西可能高於作者的創意,而且閱讀本身也是一種再創作。費迪曼教授言簡意賅的書評,向我們展示了色彩繽紛的藝術和大千世界,那是作家心靈的大千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把閱讀和批評的鑰匙,這不正是藝術拓荒者的武器嗎!

好了,我說的太多了。可是還有一句話,你知道嗎,費迪曼教授還有一段風趣的評價,他說他的《一生的讀書計劃》並“不是魔法”,不會讓各位讀者“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並不會替我們解決人生的終極秘密,也不會使人‘幸福’——這樣的功效屬於牙刷、汽車和除臭劑,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是這個‘計劃’卻會像戀愛一樣,使你的內在生活更有意義,更有趣”。“讀書可以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究竟認知了什麼,它既是自我提升的工具,也是自我發現的工具”。

可以了,僅就這些,費迪曼教授這本為18歲到80歲的讀書人開列的大規模讀書計劃,對很多讀書人來說都會大有裨益的。它是開門的鑰匙,隻要門打開了,門內的東西也就隨你去取了。由此看來,我們雖然讀了一些書,但相對來說,我們還是讓那些幾千年的文化珍饈束之高閣了。這個計劃將會促使這些美味盡快溶於我們的血液之中,使書架上的書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我想,如果我們還都想再好好讀點書的話,不妨循此一試。

(原載1986年第十一期《智慧泉》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