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鹹平三年,即庚子1000年的上年,19歲的畢升迎娶同鄉才女李妙音。
按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所記,畢升是在慶曆年間(1041—1048年)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也就是在畢升59歲到66歲這一人生階段。
自從弄壞了師傅的雕版以後,畢升就沒有停止過思考。
一天,他對大家說:“師傅們!這種雕版印刷方法非改革不可!我畢升有這個決心。希望大家出點子,想辦法,多多幫助。”
“怎麼改?好多能人都改不了,何況咱們呢?”
“別異想天開了,還是老老實實刻我們的字吧!”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陣子也沒辯出個道道。
畢升並不氣餒,此後,一有空閑,他就考慮這件事。
有一天,畢升看見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等,然後隨心所欲地擺來擺去。畢升看著看著,忽然眼前一亮,猛地一拍腦門,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如果把字也變成桌椅等玩具,不也可以隨意排列組合了嗎?”
這時已經是1048年的冬天,畢升66歲了。雖然天氣很冷,他仍然伏在桌上,用小刀在一塊塊半寸見方的小木塊上刻著字。手凍僵了,就用嘴噓噓熱氣再刻。就這樣,白天上工,晚上刻字,三千多個常用字終於刻完了。
幾個月後的一個早晨,天剛亮,畢升就起來了,急急忙忙地吃過早飯,便背著個大柳條筐,跨進了萬卷堂書坊的雕刻工場。他興奮地說:“諸位師傅,我用了幾個月時間,已經把木活字刻好了。今天我想實驗一下,請大家指教。”大家聽了畢升的話,都有點驚奇,有的人帶著半信半疑的神情從筐裏拿出了幾個木活字問:“用這個東西有什麼好處呢?”
畢升不急不忙地說:“活字印刷,印完了可以把字拆下來,下次再用。這不是比雕版印刷好嗎?”
“字這麼多,你怎樣把需要的字一個一個揀出來呢?”
“請大家仔細看,我是把字按讀音歸類的。一種韻部一個類。同一類的字放在一個盤子裏,然後再按部首筆畫排出順序,揀起來是十分方便的。”
“可是,怎樣把字排在一起又使它們不分開,而且使字麵平整呢?”
當看到畢升把木活字夾在一塊有方格的鐵框板裏,用燒化了的鬆香之類的東西把沒有字的一頭粘在鐵板上,拚成了一塊活字版後,大家不住點頭稱讚。畢升在字上塗了油墨,開始印刷了,可是印著印著,字跡漸漸變大,筆畫也越來越模糊了。原來是選用的木材出了問題。
“用什麼好呢?”大家一時都沒了主意。
有個師傅沉思了良久,說:“我想,最好能用一種既便於雕刻又不吸水的東西代替,可它又不是木料。到底是什麼呢?我一時想不出。”他的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議論起來。
這時,畢升看到一個年輕工匠手中的茶壺,心中猛然一動,脫口而出:“有了!有了!”大家聽了畢升的話都有點莫名其妙。畢升鎮靜了一下,微笑地說:“我看到了瓦壺,猛然想起製活字的東西來了。如果用膠泥弄成坯刻上字,再放進窯裏煆燒,不就可以製成不吸水又不易變形的活字了嗎?”
第二日,畢升就來到了離京城不遠的一個叫黔首穀的地方,這裏出產一種土質細而黏性強的泥土。在黔首穀窯場工人們的幫助下,世界上第一批泥活字就這樣在一個平民手中誕生了!
在大家的祝賀聲中,畢升進行了活字印刷的表演。隻見他從屋裏取出一個有方格的鐵框板,又從衣兜裏掏出一包鬆香均勻地鋪在上麵,然後,便把鐵框板放在爐子上加熱。鬆香一遇熱,就熔化了。然後他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麵反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裏。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粘合劑(鬆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不一會兒,鐵板上就排滿了字。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畢升把鐵框板從火爐上拿下來,迅速用一塊平平的木板在字麵上輕輕壓了壓,字麵就平整了。鬆香一凝固,一框泥活字也就整齊地粘在一起,非常牢固。待粘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麵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