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大家齊聲叫起好來。
畢升仔仔細細把印墨均勻地塗在字麵上,然後小心翼翼鋪上白紙,熟練地印起來。一張,兩張,十張,百張……一連印了三百張,張張都很清楚。
周圍的人都非常激動,師弟們更是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十三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了。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隻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升笑著說,“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難道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隻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神刀王”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分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隻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拚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其製作程序為: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製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裏,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裏,以備下次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