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自己沒考上大學混得不好,我怎能不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而活(3 / 3)

心理補償情結的深層心理根源是什麼呢?

這得從心理學中的“未完成事件”這個概念說起。我們的內心對許多事情,都傾向於追求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如果哪件事情在心理上沒有完成,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是沒有獲得完整的心理圖形,那麼,這件事情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可能是一個未完成的任務,可能是一種未被滿足的需要,可能是一個未實現的願望,也可能是一種未完整經曆的生活體驗。諸如此類的“未完成事件”,會促使人努力去完成它,去體驗它,從心理上獲得滿足,也就是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可見,未完成事件是促使人產生心理補償情結的心理驅動力。

男孩的母親的心路曆程就是這樣的:在現實生活中,考上好大學成了她沒有體驗到的一種經曆,成了她沒有滿足的一種需要,成了她沒有實現的一個願望,一句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個未完成事件。因此,她在潛意識裏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心理傾向,總要試圖在心理上獲得補償,來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怎樣獲得補償?怎樣獲得完整的心理圖形?隻有讓孩子來實現她自己生命曆程中的未完成事件了。

人總難免有心理補償情結,這也未必就是壞事。但是,男孩的母親的心理補償情結太重了。這導致她對孩子的學習過分重視、母子關係過分緊張和母子戰爭頻繁發生。

我與孩子的母親溝通了上麵的意思,男孩的母親深有感觸地說:“是呀,不是孩子不好,是我要求太高了,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夢想。我糊塗哇……”

\/心理對策\/

男孩的母親要想走出心理誤區,最重要的是進行認知調節。

一是明確認識自己的心理情結。

人們對未完成事件,往往采取壓抑和遺忘的策略,也就是會對此視而不見,於是,這種心理情結就會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上。所以,當事人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問題,看清自己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的實質。一般說來,看清未完成事件的實質,人就能把問題從潛意識層麵上升到意識層麵,也就能夠比較恰當而理性地麵對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了。

心理谘詢就是幫助當事人看清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實現認知調節。經過前麵的心理谘詢,男孩的母親逐步看清了,她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是因為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導致的過度心理補償情結,看清了自己想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實質,因而從內心深處開始接納孩子了。

二是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現狀。

男孩的母親幾次提到“混得不好”,說明她對自己的生活現狀有明顯消極的認知評價傾向。因此,我需要幫助男孩的母親用積極的認知評價,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現狀。就此,我們做了較多的交流。男孩的母親領悟到,有些現實我們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現實的看法。於是,她開始從內心接納自己的生活現狀了,並一再表示,以後不再那樣好強了,不再為學習跟孩子起爭執了。隻有男孩的母親從根本上調整對生活的認識,她才能改變對孩子學習的態度,才能恢複與孩子間的正常關係,才能避免母子間的戰爭重新爆發,孩子的學習才有可能好轉。

最後我們商定,以後孩子直接找我做具體的學習心理輔導就可以了,媽媽重在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幹預孩子的學習。如此調整的結果是,孩子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慢慢被激發出來了,成績正在回升。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問題雖出在孩子身上,但問題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有時候,心理谘詢的目標,就是幫助家長化解心理情結,從糟糕的“作為”,進步到“不作為”。許多時候,家長的“不作為”,恰恰是最理想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