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讓孩子幹什麼他就幹什麼,但幹什麼都無精打采,我們該怎麼辦呢?——讓孩子自主地生活(3 / 3)

男孩的淚珠終於滾落下來,裏麵有委屈,有無奈,有抱怨,有傷心……

\/心理解析\/

當我和男孩的父母再次坐到一起的時候,他們都表示,經過反思已經意識到,孩子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他們也有責任。為了促進父母更深刻地反省,我向他們介紹了我與男孩交流的內容,並轉達了男孩對父母的希望。

最後我說:“孩子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便這樣,孩子還說不想垮掉,不想放棄。聽著孩子的訴說,我的心隱隱作痛。如果不是孩子不願意,我真想讓你們當麵聽聽孩子的訴說。為什麼孩子沒有了上進心?是誰把孩子的上進心弄丟了?現在二位可以給出答案了嗎?”

男孩的父親抱住自己低垂的頭說:“孩子的上進心被我們扼殺了。我把在單位的行事作風帶到了家裏,在孩子麵前太強勢、太嚴厲了。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不管孩子是怎麼想的,隻知道讓孩子完全服從,親手扼殺了孩子的上進心。”

男孩的母親愧疚地說:“孩子的上進心真的是被我們扼殺了。我也是個強勢的人,脾氣太急,對孩子太狠,總是看孩子不順眼,不斷地打擊孩子、訓斥孩子、壓製孩子。是我們親手扼殺了孩子的上進心。”

父母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更加優秀,強勢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強過自己。但越是強勢的父母偏偏越容易有個弱勢的孩子,越是爭強好勝的父母偏偏越容易有個不求上進的孩子。

這是為什麼?父母太強勢,本身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更為嚴重的是,強勢的父母往往在不知不覺間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既剝奪了孩子生活的自主性,也剝奪了孩子生命發展的自主性,更剝奪了孩子心靈成長的自主性。有時候,父母恨不得代替孩子成長,代替孩子發展,代替孩子生活,讓孩子完全成為自己手裏的皮影人。試想,一個完全失去自主性的孩子,哪裏還會有什麼上進心?哪裏還會有什麼積極性?哪裏還會有什麼生活的熱情?

不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存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並不是每位父母都這樣對待孩子。但是,父母扼殺或壓製孩子自主性的現象,並不罕見。

\/心理對策\/

在家教心理谘詢中,為了避免激化親子衝突,我作為心理谘詢師在孩子麵前很少明確表明態度傾向。但是,在跟男孩的交流中,麵對男孩的淚水,我意識到我必須給男孩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我握住了男孩的手,說:“馬老師相信你,馬老師支持你!我們要過程,我們不放棄!”

隨後,我給予了男孩具體的心理自救策略指導。我們一起製定了兩個原則:一個是低起點,一個是小目標。男孩表示要按照這兩個原則,自己製定作息表,自己製定自學課表,堅持自主學習,努力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我們就這些計劃、安排進行了具體的討論。最後,在我的提議下,男孩提出了他對父母的希望:希望父母少訓斥他,多讓他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最後握手的時候,我感受到了男孩心裏的力量。

最後,男孩的父母誠懇地向我請教:“我們該怎麼改變呢?”

我們的一切教育,都應該是努力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家長要放手,把自主性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地生活、自主地成長、自主地發展。

溝通了這個意思,我問:“二位有什麼想法呢?”

男孩的父母到底是有素養、有悟性的人,他們不再愁眉不展:“我們不會再管孩子那麼多了,讓孩子自主地生活、自主地學習。”

我也笑了:“好,有一種愛就叫放手。放手,就是把自主權還給孩子。當然,還有信任、傾聽和鼓勵。隻要認識問題解決了,相信你們一定會為孩子做出改變的。”

大約一周後,男孩撥通了我的心理谘詢專線,說父母變化很大,自己不再感到壓抑了,學習上更努力了,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