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為什麼孩子常發脾氣,戒備心強,還排斥弟弟?——關注老大的親情需求(1 / 3)

\/心理困擾\/

曉路今年12歲,是個男孩,本該在學校上學的他,卻已經兩三個月不上學了。一個該上學的孩子不上學,家長怎能不焦慮?曉路的母親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急切地要求來訪的。

在我接待的家教谘詢案例中,不少家庭是因為孩子不去上學了,才急切地來訪尋求心理幫助的。一般來說,孩子不上學的背後都有較為深遠複雜的心理根源,很多家長錯過了對孩子進行心理救助的最佳時機,因此問題解決起來比較麻煩。從心理谘詢的效果看,雖然遇到這種情況的孩子最終大多能夠重新走進校園,但是往往都要經曆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

鑒於上述情況,如果孩子已經很長時間沒去上學了,我通常不願意接待來訪,能婉拒的就婉拒了。這就好比,一名醫生明明知道這個患者的病自己治不了,盲目接診看起來是熱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

曉路的父母提出來訪要求時,我對曉路的父母說明,孩子離校時間太長了,效果很難保證。但是,曉路的母親在電話裏哭訴說,不管效果怎樣,都希望我能接待他們。我隻能表示,如果能夠合作,我將盡最大努力來提供心理幫助。

於是,這一天,我接待了他們。然而,有一個情況讓我感覺有些非同尋常。通常都是父母陪同孩子前來谘詢,然而,他們卻是祖孫三代一起來谘詢,陪同孩子來訪的除了媽媽,還有爺爺。為什麼爺爺會陪同來訪?

在我招待寒暄的時候,眼前的一幕引起了我的注意:爺爺和媽媽還都沒有落座,曉路卻早已坐在了最上首的座位上。這又是為什麼?為了方便,我先跟曉路的媽媽和爺爺做了溝通。

曉路的媽媽告訴我:“曉路上小學六年級了,暑假後該上初中了。他學習一直很認真,在這關鍵時刻,我們就鼓勵孩子加把勁爭取考個好成績。沒想到,兩三個月前,孩子開始出現問題了,不正常了,最後連學校都不去了。我們帶孩子看過醫生,吃過藥,都不管用。”

我說:“希望我們能好好合作。剛才你說孩子不正常,主要表現是什麼?”

曉路的媽媽說:“孩子的問題可多啦,最主要的就是常發脾氣,動不動就連哭帶鬧甚至就地躺下打滾。有時候,還看見什麼砸什麼。常常就是因為一些小事,比如作業沒寫完哪,或者是遇到不會的題目哇,就會大發脾氣,不是拿筆亂畫,就是把作業撕了,然後撒潑打滾。”

我推測說:“孩子是不是從小就愛發脾氣?”

曉路的媽媽說:“您說得對,隻是最近表現得更嚴重了。孩子從小就很特殊,就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就愛發脾氣,脾氣一直特別大,有點小事不順心了,就會連哭帶鬧的,還常常說我們對他不好,不如爺爺奶奶對他好。”

“除了愛發脾氣,孩子還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孩子從小就身體不好,總是生病,不是這兒不舒服,就是那兒不舒服,特別愛感冒,經常看醫生。孩子還特別容易過敏,連吃雞蛋吃白麵都會過敏,弄得我們都不知道該給他吃什麼好了。”

“此外,還有什麼要介紹的情況嗎?”

“對啦,可能是奶奶小時候哄騙過他的緣故吧,這孩子疑心比較重,戒備心強。他總擔心別人對自己不好,總擔心自己受到傷害。所以,他幾乎沒有什麼朋友。”

曉路的媽媽說的最後這一點,我隨後就有了體會。

當我和曉路單獨會話的時候,曉路雖然表現得很乖巧,能夠和我正常交流,卻不能敞開心扉,總是用一種“正確的話”回應我。鑒於曉路的防禦心理很重,我們沒有做過多的交流,我隻能繼續和家長一起探討。

我在接下來的交流中了解到,原來曉路是家裏的老大,在曉路還不滿兩歲的時候,弟弟就出生了。弟弟的出生,給曉路帶來的是什麼?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曉路被送到了奶奶家,從此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見到爸爸媽媽,很少感受到爸爸媽媽懷抱的溫暖。曉路雖然還小,許多事還弄不明白,但他非常清楚的是,每天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是弟弟,每天享受爸爸媽媽溫暖懷抱的是弟弟。曉路上學後,才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但是,這並沒有讓曉路感到十分幸福,弟弟的存在反而讓他感到十分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