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孩子總是煩,煩了就不去上學,該怎麼辦呢?——改變孩子對事情的錯誤看法(1 / 3)

\/心理困擾\/

曉強是個男孩,上初三了,他勤學上進,成績優良,同學羨慕,老師喜歡。但是,最近曉強卻常常讓家長頭疼。為什麼?因為曉強時不時就覺得煩,不想說話,也不想做事。家長一問,曉強張口就是——“別理我,煩著呢”。為了這件事,家長常常神經緊張,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不,前幾天曉強放學回家後又覺得煩,家長的神經又緊張起來,想問又不敢問,不問又不放心。第二天,曉強還是覺得煩,煩得不想去上學了。麵對家長的詢問,曉強這次沒再說“別理我,煩著呢”,總算願意跟家長說了。

家長這才知道,原來前兩天學校又考試了,曉強在學校裏一天都沒聽課,光趴在桌子上煩了。過去,曉強常常為考得不如意心煩,家長心想既然還是考試的事,也就不那麼擔心了。但曉強接下來的話,讓家長剛剛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曉強說:“這次考試成績不錯,比上次前進了好多名。”家長奇怪了:過去考得不好,你煩;這次考得不錯,你還煩什麼?家長實在弄不懂自己的孩子了,聽曉強說想做心理谘詢,就趕緊預約來訪了。

於是,這一天我接待了他們祖孫三代,知道了上麵的故事。

家長連連向我訴苦:“您說,這孩子有點事就煩得要命,煩了就不去上學。眼看快中考了,正是關鍵時刻啊!您快幫幫孩子,看看孩子到底是為什麼煩。我們該怎麼辦?”

既然曉強主動要求來訪,我就抓緊時間單獨和曉強進行了交流。

曉強開口就是好幾個煩:“煩,特煩,煩透了,煩得要命……”

我問:“這次不是考得不錯嗎?怎麼還煩?”

曉強還是滿臉的不耐煩:“是,是不錯,但是,您不知道,我丟了很多不該丟的分。”

“什麼叫丟了不該丟的分?”

“本來會的也錯了,都是低級錯誤,真是煩死了!”

“什麼叫‘低級錯誤’,什麼叫‘會的也錯了’?比如……”

“比如,有一道題,如果讓我自己列式計算,我肯定會做,可是因為有備選答案,我就給選錯了,10分丟了,您說多煩人!再比如,有的題我少寫了一個符號,就這麼一個符號,兩分沒了。還有的題我把單位抄錯了,就抄錯這麼一個單位,兩分又沒了……”

“你是說,你覺得煩,就是因為會的題也丟分了?”

“對呀。會的也丟分,會的也出錯,您說,多煩人,真是煩死人了!”說到這裏,曉強似乎更加煩躁不安了,一個勁兒地搖頭,一個勁兒地唉聲歎氣。

我笑了:“照你的意思,會的題就不該出錯了?”

曉強抬頭看著我,依然煩躁不安:“就是呀,會的還出錯,您說怎麼不讓人心煩?”

聽到這裏,我心裏倒安定了許多,因為我看到了曉強煩惱的緣由。

\/心理解析\/

煩惱是一種情緒體驗。人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情緒體驗呢?心理學上有個“情緒ABC理論”,它對此做了很好的解釋。其中的A、B、C分別是“外來激發性事件”“個體不同的認知評價係統”和“外來激發性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及行為結果”三個英文單詞或詞組的首字母。“情緒ABC理論”認為,外來激發性事件都是中性的,但是,由於個體依據不同的認知評價係統,對外來激發性事件進行了不同的理性或非理性的解釋或評價,最終便導致了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就是說,導致C的原因並不是A,而是B。這個理論告訴我們,決定人的情緒的,不是現實生活本身,而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曉強煩惱的根源在哪裏?表麵看來似乎是因為“會的題目也出錯”這件事,其實不然。曉強煩惱的根源是他對“會的題目也出錯”這件事的看法不對,用心理學的話說,就是對“會的題目也出錯”這件事存在認知偏差。

那麼,曉強的認知偏差在哪裏?怎樣幫助他正確看待“會的題目也出錯”這件事?

我找到了下麵這張數字表:

5 8 1 3 4 7 6 4 5 9 2 7 8 7 3 5 2 0 9 4 7 8 9

0 1 8 5 2 4 1 7 8 0 1 5 5 4 3 9 1 7 5 4 1 8 6

4 5 5 2 1 8 0 9 3 8 0 6 7 4 6 1 2 5 4 9 1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