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孩子總是煩,煩了就不去上學,該怎麼辦呢?——改變孩子對事情的錯誤看法(3 / 3)

為了進一步溝通,我和他的家人坐到了一起。通過交流我進一步了解到,曉強是三代單傳的獨子。令人欣慰的是,這個三代單傳的獨子並沒有被嬌慣成性,也沒有養成什麼壞毛病,反而勤學上進、善良懂事。我在谘詢過程中也看出了這一點。其中,最明顯的一個細節是,曉強總是先讓家長坐,而不是像有些來訪的孩子那樣自己先坐下來。

但是,家人還是很難以平常心去對待他,總是多了一些關注。家長也承認,總會比平常家庭對孩子,更多一分疼愛,更多一分嗬護,更多一分關注,更多一分嬌寵。這一點在來訪中也有所體現,最明顯的是,他們兩次來訪都是祖孫三代一起來。爺爺陪同來訪,還是很少見的。曉強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慢慢形成了敏感又執拗的性格。所謂敏感,用老師的話說,曉強就是心事重,遇到事情想得太多,還不好勸。所謂執拗,用家長的話說,就是擰,就是容易煩,煩起來沒完沒了,誰也勸不好。

另外,曉強生長在農村,祖輩父輩都是老實的農民,隻會疼愛孩子,卻讀不懂孩子的心事。所以,每當曉強心煩的時候,全家人都不知該如何是好,隻知道小心翼翼地勸孩子:媽媽小心翼翼地哄,爸爸小心翼翼地勸,爺爺也會專門過來小心翼翼地連哄帶勸。曉強上小學時還好些,到了初中後,更加容易心煩了。這更讓全家人高度緊張、小心翼翼了。家長的小心翼翼讓曉強更加感到無助,就更不往好處想,就更心煩了。

溝通至此,曉強似乎找到了知音:“就是這樣,越煩就越不往好處想,越不往好處想就越煩……”

我笑了:“看來真的不是別人打倒你呀!”

曉強也笑了:“是,隻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那人是怎麼把自己打倒的呢?”

我講了一個故事。有個主婦,不小心打破了一個雞蛋。這本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了,可主婦卻想:雞蛋能孵成小雞,小雞能變成母雞,而母雞又能下很多蛋,很多蛋又能變成很多雞……主婦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個養雞場,越想越痛苦。

不用嘲笑主婦,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心理放大鏡”。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要求被試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來七天內的所有煩惱都寫下來,投到一個“煩惱箱”裏。被試過了三周之後打開這個“煩惱箱”,結果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並未真正發生。可見,煩惱多是自己想出來的,是自己心裏放大的。

說到這裏,我問曉強:“現在你知道人是怎麼自己打倒自己的嗎?”

曉強頓悟了:“都是不斷自我放大的結果。”

曉強領悟得很好。敏感又執拗的性格,讓他對不如意的事容易過度敏感,過度敏感就容易心生煩惱,心生煩惱就容易沒完沒了地想,沒完沒了地想就容易更加煩惱,最終掉進放大煩惱的怪圈。

溝通至此,曉強真的不煩了,他平靜地說:“我怎麼才能走出煩惱的怪圈呢?”

我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學會不再放大煩惱。感到心煩時,可以找出一張紙來,先逐項列出煩惱,然後將煩惱歸類整理,最後合並同類項。合並同類項之後你就會發現,煩惱其實就那麼一兩項,自己麵臨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這個操作過程是一個讓自己安心的過程,是一個讓煩惱自行消散的過程,是一個讓理智自然複蘇的過程。煩惱走了,理智就會來接班。於是,你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曉強高興地接過話頭:“對,我可以準備一個小本子,把本來會做卻做錯的題記下來,整理、分析,提醒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我也高興地握住曉強的手:“你挺有辦法呀!做個會想辦法的人是不是感覺更牛哇?”

家人也要創造條件促進曉強改變。為此,我與曉強的家長進行了交流,我們一同分析了家庭環境對曉強性格的影響。最後,我們達成的共識是:一方麵,平時減少對孩子的嗬護和疼愛,多放手,給孩子經受挫折的機會,給孩子鍛煉成長的機會;另一方麵,在孩子心煩的時候,不要過度關注,不要見風就是雨,以免火上澆油。家長要做的是鎮定自若,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安靜下來。

當然,性格的完善需要一個過程。我相信曉強會付出努力的。因為,臨別握手時,曉強的手是那樣有力。